2008年10月下旬以来,由于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持续大范围的气象干旱。目前,严重的气象干旱已波及我国15个省区市。大的自然灾害往往几十年一遇,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时进行灾情及原因调查,构筑坚实的抗旱减灾体系也成为重中之重。不少专家学者在综合抗旱减灾体系的调研中发现,人工林种植特别是调节、改善、水源流量、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林地地被物(主要是良好的林地枯枝落叶层)以大于自身气干重2~3倍的重量比例吸收林地降水﹐同时﹐以其较大的地表粗糙度削弱地表径流。即使地表径流形成(极少出现)﹐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径流携带泥沙的能量。固持土壤(体)。水土保持林的乔﹑灌木群体具有浓密的地上部分和强大的根系﹐可发挥良好的固岸﹑固坡﹑防冲﹑护滩﹑缓流挂淤﹐以至减免滑坡﹑崩塌等为害的作用。此外﹐还有改善农牧业用地小气候条件和改良土壤等作用。日本近百年来﹐一些石质山地也结合工程措施﹐营造人工林以防止耕地(主要是水田)被水冲沙压和减免山洪﹑泥石流的为害。欧洲一些国家如联邦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紧密结合荒溪(小流域)综合治理﹐采用工程措施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法在防治山区水土流失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经营农业﹐牧业为主的一些水土流失地区﹐农田﹑牧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以营造人工林作为主要的措施。
人工林的种植提高了土壤保水保墒能力,植被及其枯落物对土壤表面的遮盖,可降低水土流失,减少水分蒸发;枯落物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具有调节气温、增加湿度、涵养水源、蓄水保墒等功能,对种植业、水产业旱情具有缓解作用。
作为速生树种,桉树林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上的作用比其他树种好得多。1979年,海南遭遇大旱。国务院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对策后认为,桉树、马占相思和木麻黄是最适合海南生长的抗旱、涵养水份、保护植被的树种。1982年,国务院拨专款给海南营造速生林,先后规划种植200万亩桉树、40万亩了马占相思和木麻黄;至92年全省境内已种植了300万亩桉树。我国林业科研人员以大量的观察实验,已经充分肯定了桉树的桉树林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上的作用比其他树种好得多。
桉树生长迅速,光合作用率高,对局部良好气候的形成作用明显。据资料表明,桉树人工林上空和附近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区高15%~25%,而温度却低5~8℃。研究表明,桉树人工林本身能够形成一个小环境水的循环,通过林区蒸气补充大气湿度,凝结成云块,产生阴雨。桉树人工林也因此能够极大的改善林地与林地周围的气候状况。
此外,发展桉树人工丰产林使大量的荒山荒地披上绿装,能起到蓄水、防止土壤流失的作用。作为速生树种,桉树在枯枝落叶不被冲刷和无人扫除情况下,大量的枯枝落叶不断积累,各种动物、昆虫、细菌生长,能使土壤的养分显著地提高。由于林地被植物以及林木根系的活动,使土壤变团粒结构好,疏松多孔,大大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能和蓄水性能,大量的雨水渗入并蓄存于土内,变成地下水,大大减少了地表径流及其对土壤的冲刷。以APP中国在海南的植树造林实践为例,一年前寸草不生、沙土弥漫的蚂蝗林地现已被郁郁葱葱的桉树所覆盖,林地周围竟开始蓄水。同时,APP的植树造林项目中与当地农作物间种,通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真正发展为林农和谐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