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从业人员的高薪已不是什么新闻。前不久,关于国泰君安的“百万薪酬”事件曾在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32亿元的支出,人均百万的年薪,着实让市场感到“眼红”。即使如其“澄清”所言的只是计提而非一年发完,但既然已经“计提”了,什么时候再发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国泰君安的“百万薪酬”事件也导致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有关国有资产流失的大讨论,作为国有控股的国泰君安公司,以“老虎吃天”的气概,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各行业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裁员减薪的背景下,其滥发高薪的行为确实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券商从业人员的高薪来自哪里?毫无疑问几乎都是投资者的奉献。靠“天”吃饭的券商,一旦遭遇牛市行情,其经纪收入显然占据其收入中的最大部分。尽管某些券商也会通过承销收入、自营收入来创收,但总体而言,佣金收入才是最主要的,这也是诸多券商常常上演拉客开户一幕的原因。
但是,券商目前的佣金收费合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历经波折,证券交易印花税(股票)降到了1‰,并且对于买方不征收,仅仅只对卖出方征收,而券商的佣金收取比例却是七年来一尘不变。相对而言,股市中的投资者已从2004年的7000万大踏步地上升到1.2亿。
就像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永远处于弱势一样,对于券商收取的佣金,大资金、大机构能够享受到优惠,最低的已降至万分之五,而一般的小投资者几乎都在“享受”着3‰的高费率。即使是通过网上进行交易,也需付出2.7‰的代价。
不仅如此,目前过户费的收取方法也值得商榷。原先如果在同一交易日内进行两次同一股票的同向交易(均为买进或卖出),其过户费只收到一次(4元),现在则要收取两次(8元)。如果类似交易的次数越多,则投资者付出的过户费越多,这当然是不公平的。
或许券商都被四年多的大熊市所伤,但目前国内更多的券商并没有造血功能,只有靠“天”吃饭的本事。因此,其将矛头对准投资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费用、低税率是目前市场税费收取模式的真实写照。卖出才收取1‰的印花税与买卖都收取3‰的佣金,个中的差距不言而喻。但在境外市场中,却是“税重而费轻”,国内证券市场的税费模式特别是对于券商收取的佣金而言更需要一场改革。
券商佣金制度到底该怎么改?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有人提出来。在股票交易印花税下调之后,券商佣金的下调也就成为了可能。而来自一项网上的投资者调查则显示,超过70%的投资者认为,佣金的收取应该与目前的印花税税率同步,亦即券商的佣金不应超过1‰。即使将来监管层出于抑制市场投机的需要上调了印花税,券商的佣金收取也不应该再调整。
因为收取高额的佣金,才有了券商从业人员的高薪,也才有了国泰君安的“百万年薪”事件,也才会有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其实,券商的高佣金制,是监管层保护券商产物。毕竟,国内绝大多数券商都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
因此,无论是从提升券商抗市场风险能力的角度,还是提高券商竞争力的角度,培养券商的造血功能,让券商不再受制于市场行情,不再坐在佣金的温室里不思进取,就显得尤为重要。A股市场正处于市场化的进程中,券商的生存同样要进入“市场化”,绝对不应是在政策的庇护下享受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