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余秋雨自掴掌
【陈明远按语】本博文以事实查看:余秋雨是怎样做学问的?
余秋雨在他的博客文章“无网生活又一年” (2009-02-11) 中说:“我曾一再指出,中国文化从14世纪开始由于朱元璋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创新精神严重衰减,至17、18世纪的日益严重。这个倾向,使秦汉唐宋的文化气韵不可复见。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当代创新,就没有传统尊严。”
但是,同一个余秋雨又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说:“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请注意:“文化专制主义,创新精神严重衰减……至17、18世纪日益严重”!那么这里所说的“17、18世纪”正是清朝前期,即顺治到所谓“康乾盛世——康熙初年(1661年) 至嘉庆元年(1796年)”。
一方面,余秋雨说“17、18世纪秦汉唐宋的文化气韵不可复见。”另一方面,余秋雨又说“康熙皇帝(按:在位61年即1661年-1722年,也就是17、18世纪)……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可见,余秋雨这样的文人,立论是怎样惊人的胡扯一气却自鸣得意呢。
做学问的人,到了如此自相矛盾、出尔反尔的地步,还能够叫做什么“学问”吗?简直是在表演“自掴掌”—— 自己打自己耳光,真正丢人现眼不知羞耻了!
下面推荐玉郎君文“批评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批评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余秋雨最有影响的一篇政治学术文章。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早已进入教科书,左右了许多学生的历史观。在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带动下,中国史学界、影视界、文学界曾掀起了一阵歌颂康熙皇帝的热潮。康熙皇帝已成为中华大地广泛颂扬的“好皇帝”。
由于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定论,中国“清灭明”的问题,在中国似乎也有了共识。然而“清灭明”的问题,决非余秋雨所说的那么简单。而且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的论调,是伪学术。“清灭明”的问题,根本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
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说:“民族正统论涉及到几乎一切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许多著名人物和著名事件,是一个在今后仍然要不断争论的麻烦问题。在这儿请允许我稍稍回避一下,我需要肯定的仅仅是这样一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到了学术关键问题,余秋雨耍滑头了,“在这儿请允许我稍稍回避一下”。这里,显示出了余秋雨的猥亵样。说什么“我需要肯定的仅仅是这样一点。”就这一点,也看出关于清灭明,余秋雨持中国史观点。那他还“回避”什么呢?
从余秋雨对“清灭明”问题的表现,就可看出他连起码的明清史这个学术问题都不敢说个明白,就这么打发中国人了。就因为余秋雨有这“回避”表现,他就决对不是大师级学者。“清灭明”问题,中西专家都说得差不多啦,鲁迅也有明确说法,就是余秋雨含糊。
余秋雨在文革时就是四人帮的“谋士”,政治谋士是余秋雨骨子里的人生追求,现在,余秋雨仍然是故技重演。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跟本不是在探索学术,而是“谋士”嘴脸。
歌颂康熙皇帝,表面好像是颂扬了民族平等,其实效果却恶劣。因为康熙皇帝乃是清朝民族压迫等级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康熙皇帝是历史上最具民族压迫性的统治者。以康熙皇帝为首的满族,不仅仅是压迫汉族,还压迫其他民族,比如南方的苗族。康熙时的南长城战局就是打击苗族及南人的目的。
所以,赞扬康熙皇帝,既是封建霸权的肯定,又是民族压迫的肯定。不要以为没歌颂大汉主义,就是民族平等论。其实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以另一种方式颂杨了民族霸权。
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余秋雨有个自已觉得了不起的论说,他说“一切军事争逐都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摇憾某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余秋雨曾说“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迸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洞庭一角》
而余秋雨的这个论说算不算“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呢?这条语录在打他自已的嘴巴,其实是只许他“霸道”。
余秋雨跟本不懂什么是文化。军事也是文化之一,政治更是文化。军事、政治都是文化的内涵。余秋雨割裂了军事、政治于文化。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论说。他刹有介事,其实他什么也没说清。因为余秋雨既无过人学识,又无灵性天分,所以,他的话只能蒙人,却经不住轻轻的一敲。余秋雨的“理论”是地道的学术赝品。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不侵略、不占领,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不压迫,那有什么“某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摇憾”?
余秋雨的这个论说,淡化了国与国的政治、军事斗争“地域”问题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把他所谓的“文化”抬为“最终意义”。这是一个大大的谬论。世界史证明,国与国的政治、军事斗争的主要目地就是占领土地。人类世界史就是一部地球瓜分史。未来的人类世界史将是一部宇宙瓜分史。领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领土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文化的根本保障。
余秋雨的论说模糊了中国人对世界侵略史的认识,是对中国人对中国近二百年的屈辱史的认知的转移。领土完整、不受侵略是一个自立于世界的国家的神圣使命。如果一个国家不被别的国家侵略、占领,还有什么文化问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