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2月25日深夜,余在价值中国网研究综合栏目发表“循环经济暨生态经济发展简史”一文。没想到天亮上班打开电脑上网查询该文时,系统消息告诉余,说本文不适合发研究综合,将被网站移致职业日志。还说,如果有意见,请拨电话商榷。而当余正准备拨电话申辩时,文章已经被转移。对此,余先愤然,继而哑然。潜意识里,撤文做高深状修改。其中的关键性细节,录如下,以备忘——
蒋伏利 发表于 2009-2-25 16:43 20楼
翟先生,你好。阅读你的解释,我总算明白了你的初衷。但不敢苟同。你可以认为本人的文章因为没有“做更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而不适合你主持的研究综合,但与你表达的“工作记录和感想、研究随笔以及生活体验”为特征的日志相去甚远。本质上,我试图用2000字的篇幅将博大精深还没有被论家理清的循环经济发展过程,做成一道农家小炒肉奉献给亟需扫循环盲的中国公众,以更好的宣传1月实施的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应该说,将深刻寓浅显、将复杂寓简单、将深奥寓通俗的诉求在本文已经得到体现,并做了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表达。仅因为篇幅原因没有充分展开而已。愿望里,本人非常认同当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儿》。《事儿》是史吗?可它与我们惯常看到的所谓正史完全不同。然则,它不是史吗?可多少亿阅者把明朝那些事儿了解得比专家还深刻。所以,在目的上,它和《明史》一样,都是史。感叹时下的理论都太故作高深状,好像不这样就不是理论。最后弄得公众也把不故作高深状的文字不当作理论。所以,我哑然。但无论如何都要感谢你的解释。
[原帖] 翟广猛 发表于 2009-02-25 15:00
你好。我是价值中国网财经频道的责任编辑翟广猛。您说得没错,价值中国网不反对创新,循环经济的话题也十分重要。您的这篇文章只是对该理论的相关脉络和认识进行了梳理,并未做更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更适合发表到日志。日志包含大家的工作记录和感想、研究随笔以及生活体验,所以网站将您的内容代为转移了。
蒋伏利 发表于 2009-2-25 16:55 21楼
谢谢思彤先生的提醒,也非常感谢你的建议。不过在内心里,我曾经为价值中国能够将一个区政府的工作报告原封不动的当作实践理论放到TOP100里展示和亮相而心生敬意。我希望这种不拘一格的原生态作风在今后的价值中国还能看到。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成为培养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温床。
[原帖] 王思彤 发表于 2009-02-25 15:03
蒋先生,我看到了价值中国网编辑翟广猛先生的解释。不管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我想我们做专栏作者的,还是尊重编辑的意见吧。等编辑适应了您的风格、熟悉了您的笔名,就好了。感觉蒋先生性子有些急。呵呵。
原野[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