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集团发展人工林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新华网海南频道11月21日电(沈艳)10月31日,全国多位林业专家齐聚海口,在“海南林业科学发展论坛”上共同深入探讨了如何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推进海南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

    承担绿色责任,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趋势。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地位及社会多样性需求的时代重任,随着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

  会议上,中国林业科学院原副院长蔡登谷教授重点阐述了人工林建设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的关系,提出了林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地位。

  据2007年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中指出,1980年-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中国森林面积已经由1949年的8280万公顷扩大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由8.6%提高到18.21%。随着中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叫作碳汇。据初步估算,我国林业每年可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当量的潜力为30亿吨以上,并具有可持续性。若能开发林业碳减排和吸收潜力的50%,年均可增加减排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碳排放年均增长的4倍以上。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状况报告指出,2000年至2005年,在全球森林资源继续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出现了净增长,其中中国森林资源增长特别是人工林资源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面积减少趋势。

  金光集团APP生态与环保专家蒋伏利在谈起林业固碳作用时提到,发展速生丰产林,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是固碳减排的首选方法;据科学论证,每公顷桉树或辐射松,每年可平均吸收9吨碳,并释放氧气 ,以金光集团APP在中国及印尼现有的1400万亩人工林计算,每年吸收900多万吨二氧化碳,放出725万吨氧气。

   我国森林平均碳密度(40吨/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幼龄林和残次林较多,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林木固碳在树木生长过程中消耗了大量二氧化碳;而当林木生长成熟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达到平衡。可见要持续固碳,就要保持林木的不断生长,发展人工林自然是植物固碳中最为高效的手段。人工桉树林生产力相当于天然林(比如针叶林)的20~30倍,5~7年就可以成材,生物量相当于原始林在自然情况下100~150年的产量。我国现有人工林约38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可达158万平方千米。若今后50年内,使人工林平均蓄积量提高一倍,即平均生物量达到112吨/公顷,平均固碳达到56吨/公顷,则可增加固碳量4 4.2亿吨,使固碳总量达到88.4亿吨。

  金光集团APP中国大力发展人工林建设,在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方面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