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就业,还是就业!


 

没上大学时,家人就开始在耳边叨唠生存危机。上大学时,身边的人不断提醒就业压力。大学即将毕业,这回是身临其境彻底地感受到了。
每天看到媒体上铺天盖地关于就业的报道,总是让人头皮发麻、心里打怵,作为大学生仅存的一点虚荣也被击碎了。经济危机没爆发前,大家整天唉叹“就业难”,或许还只是口头上跟风、心里偶尔忧患下。当原本就沉重的就业负担遭遇经济危机时,大家真的得绷紧神经了。
今天看到这篇《女大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留下10万字日记》的报道,很痛心。人都是贪生的,若不是真得绝望到无可留恋的境地,怎么会轻生?这个叫刘伟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总结如果我没有上大学,可能会遗憾一辈子,而现在上了大学,快要毕业了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更觉得遗憾。相信很多大学生都会有这种感受。中国几千年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农家弟子。父辈们为了让子女摆脱泥地,熬尽心血,满怀希望。到头来,我们或许连自己花出去的学费都很难挣回来,对自己的失望,对亲人的愧疚,对社会的恐惧,就像一条条链锁,紧紧勒住我们的脖子。理性一点,或许我们还可以努力坚持着苟延残喘;冲动一点,或许就走上不归路。
这篇报道在结尾写道:“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带血的日记,一起来思索她走上死亡之路的原因吧。”其实,不用思索,直接原因就是找不到工作。如果社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她或许就不会选择死亡。但是我们能埋怨社会吗?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杜绝失业现象。我们都是普通人,生存是第一位,还是把这些深层次的思考留给那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吧,用这有限的时间想想实质性的问题:除去经济危机这个客观原因,我们找不到工作又是因为什么?
在企业眼里,他们认为应届生没有经验,而我们总认为企业不给机会,这是一个无法绝对判断正确与否的话题。企业不是慈善家,无法改变其追求利润的本质。相比较无经验的大学生,他们更愿意用一个可以立马为他们创造价值的熟练工。如果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不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有经验的人才终有一天断流。
这个社会没有绝对,我相信还是有不要求工作经验的岗位。只是我们能否摆正心态,他们放低要求,我们还能坚持自己的高标准吗?很多企业在招人时会说一句:我们不怕你要求高待遇,就怕你没有能力。如果不是绝对自信,别固执坚持。
很多人找工作时,总会觉得下一份工作也许会更好。不否认,一百份里出现一份好工作远比十份里出现一份好工作的几率大,但这个就像赌博,你下的赌注越大,可能输得越惨。如果不能保证人力、物力、财力十分充足,我建议保守一些更好。
我没毕业前,认为在河南月薪低于一千五的绝对不会去干,现在只有一千二,但是我还是接受了。拿着一千二的同时寻找机会总比一分不拿干找压力要小些。还有一个减少压力的办法就是不要盲目攀比,不要比岗位,比薪金。人和人不相同,人比人气死人。能力可以比,但是背景甚至运气这些东西没法比。人的一生很长,记得韬光养晦,以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