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之梦


 

  我对门最美的认识应该是从叶绍瓮的古诗里得到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读这样的诗,我的眼前很快就会出现一幅这样的画面:在牵牛花环绕的篱笆墙中间,一扇若隐若现的柴扉,远行的人站在门前,他举起手,拍响寂寞的门板。在久等之中,他的目光越过篱笆墙,对院里的一切充满了期待。
    那样的柴扉其实并不是诗人杜撰出来的,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篱笆墙,栅栏门,似乎随处都可以看到。连我家的院门,也是用竹片做成的,当然不是追求什么诗情画意,而是因当时的生活水平所致。木门买不起,铁门更是别想,除了栅栏门,竹门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了。直到现在我也想不通,那样的门怎么能够带来安全感?只要用铁制的工具使劲一撬,门的防备就形同虚设。但就是那样的一扇门,却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十来年的安全感,每当夜幕来临,搭扣一挂,一根木棒一顶,似乎所有的东西就都挡在了外面,哪怕是风,也得退避三舍。
    现在的门,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大多都是铁制的了。区别在于城市房屋的防盗门里面还有一扇用来装饰的木门。
    我们单位有一个老师傅,退休后就带着老伴回老家乡村了。据他自己说,盖了新屋,院里种了果树和菜蔬,还养了几只鸡,生活舒适着呢。我说门呢?他说,当然是铁的了,在乡村你想买木门都很难了,除非你自己做,多麻烦啊。老师傅怕麻烦,谁不怕麻烦呢?现在再去乡村,发现他们的防盗意识已经比城里人高多了。高墙、铁门,没有飞檐走壁的功夫你是休想进去的。
    去年的春天,老家的伯母来电话,说因为翻盖旧房,想临时住一下我们的老屋,一想起那样破旧的竹门,我们先是担心起来。伯母说没事,一个老太婆也没有什么可偷的,他们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吧。话虽这样说,我还是放心不下,暗暗为她捏了一把汗。
    伯母的新房盖起来的时候,我正好出差路过老家,就绕道去看了一下。刚进胡同口,三条狗忽然就冲我扑上来,要不是闻讯赶来的伯母,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那紧张的局面。我看见了伯母的新房,也是高墙大院,黑色的铁门就像铁将军一样,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阵势。我说,这下安全了,小偷想进都进不来了。
     伯母笑了笑说,别说小偷,你来的时候不也差点进不来吗?我这才想起那三条狗,不得不承认,在防盗面前,乡村已经把城市远远的甩在身后了。“铁将军”不说,还有那样的狗。至于五柳先生的田园之梦,还有我的“小扣柴扉”,还是别去自寻烦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