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消费促生产的原理
图1的缺陷是将投资与消费对立起来,违反了抓消费促生产原理,仅从国民收入中考虑消费,远远小于消费金规模。加上边际理论的指导,人们不敢消费不敢投资的盲动心理科学化理性化,累积生产过剩加快实业危机出现。
抓消费促生产原理就是从消费金规模出发,以高超消费理念消费掉社会总产品,极大地培植全社会成员身上的能力欲望,进而再生出更大阴流子流量去投资启动大规模生产,调动一切生产要素自动注入生产过程。这就是在满足需求再生欲望的驱动下,发动更大规模的再生产。这种生产再生产无疑是基于零失业,通过全员就业,投入人类的全部欲望与能力,使自然资源极大地转换成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总产品。原理组成如下:
1.力-消-产顺序周期律
从需求欲望出发,根据科技生产力水平上限作出消费计划,以计划消费前馈指导社会生产,以市场生产、消费品质信息反馈调控社会生产。也就是以消费欲望、生产力上限为总投资,根据计划消费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调动一切生产要素加入到社会生产的市场竞争中,劳动者和各要素的掌控者为取得更多的消费金实现美好生活而周期性地参加一轮高于一轮的力、消、产顺时针螺旋上升顺序的经济活动。这个回路是:科技生产力水平→人类消费水平→社会生产规模结构→市场经济评价择优→消费的实现→高超消费欲望→发展了的新一轮科技生产力水平。
2.实行计(划)消(费)市(场生)产模式
抓消费促生产就是遵循生存公有和发展私有规律[],根据力-消-产顺序周期律实现计消市产模式。计消的落脚点在以公有保生存,市产的落脚点在用私有谋发展,综合点是用计划疏通产-消通道,让市产激励经济建设跑得更快。计消功能主要在投资安排和产品分配上,市产功能主要在阴阳(实物生产要素)流子的结合过程上。
3.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和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原则
初次分配是分配消费金,由企业主按法规操作,分离出生产消费金和国民收入。生产消费金的使用权可从企业主的所有权中分离出来,让专业经理经营,目的是发生更大的增值更好的效益。再分配是分配国民收入,遵循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原则分配工资和剩余价值。其中工资按劳动法规定操作;剩余价值按国资法(社会公有资产法)规定操作。个人工资包括最低工资即单纯体力劳动收入、岗位工资即就业发生的低保工资(来自剩余价值按国家规定配给股份配给社保额度)、技术工资即接受教育培训后放大劳动技能倍乘工资;财政收入包括行政服务收入和代管的剩余价值,前者用于发放公务员工资,后者用于投资基础建设、设置保障体系和宏调救市,克服经济危机;企业主收入包括生产要素投入收益(初次分配中扣除)、劳动收益、代理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可用于社会消费低保消费和追加生产金,生产要素收入用于生产消费,劳动收入用于生活消费不用于投资。生产消费通过基础建设、工具设备制作转化为衣食住行产品,容易误认为投资。剩余价值不能分配给现役劳动者,而应归功于古今中外的科技文化创建保护者,归功于宏调的综合作用。剩余价值只能由政府代管财富所有者代理,用于社会生存与发展公共基础事业和低保医保等全民共生存上。
4.实现高超消费
购买力起因于三个因素,一是生理生存需求,二是消费欲望,三是收入水平。基于此,富有者购买力接近于欲望小于财富,而贫困者购买力取决于生理生存需求略低于收入,中产者购买力介于消费欲望与生理需求之间而大于收入。基于投资投阴流子而消费用掉产品,高超消费就是超生产力水平消费和先消费后劳动,通过高消费再生阴流子;操作上,高超消费是通过调节阴流子流量和流动轨迹,综合平衡穷人、富人和中产者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让他们各得其所。
5.发行二种货币,即生产金(Mp)与消费金(Mc)
币符是为兑现调配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科技文化资源等生产要素,由具备足够能力与欲望的政府担保,央行发行的阴流子载体。为保障生产为消费服务,使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合理匹配,防止消费金直接流入生产市场和炒作资金扰乱产、消结构,降低消费水平累积生产结构性过剩而消费结构性不足的经济危机,应将货币划分为生产金和消费金二种,并规定消费金经消费市场后(载有消费信息)流入生产市场。消费金包括了消费券功能。大宗交易时,消费金买入消费品后由银行等信用中介兑付生产金给厂家;在集市交换个人消费品的可全流通消费金,个人投资者到政府申批到银行兑付生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