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马继华先生在博客中写到“09央视春晚启示:商业模式创新决定3G未来”博文分析很精辟。
2009年的央视春节晚会在热热闹闹中落幕,透过此次春节晚会的几个重要变化,应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逐个的研究一下,今天首先探讨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
央视的春节晚会已经存在了20多年,虽然已经几乎被认可为新年俗,但这几年遇到的争议越来越多,比如节目质量难以满足很多人的要求、老面孔年年都是主力等等。但依我看,困扰春晚最大的问题却是其商业模式问题。
众所周知,这样的一台大型晚会需要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演员和节目,从策划、编排、演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从目前来看,这笔投入最早应该是来自国库,那是普天同庆的政治需要,近些年来主要是来自片头片尾一段广告时段的销售和所谓的赞助费。简单分析,春晚的收入有几种方式:
第一,向用户收费,谁交钱谁看节目,这是通信企业采取的商业模式,不交费别打电话、发短信;这种模式被广电在数字电视推广上使用,但对于春晚这个普天同庆的节目却是政策面上行不通的。
第二,向企业要赞助费和广告费;据计算,今年“春晚开始前,中国移动和百度两个15秒得广告照2500万计算,应该各花费了5000万,鸣谢单位中,百度第一,中国移动第二,照3030万计算,光这两项就花出去8030万元,再加上晚会中间得贺电,滚动贺电中得广告,中移动和百度这次得花了上亿元。”(以上数字测算来自张笑博客)。
即便如此,面对每年水涨船高的巨大花费,广告费的收入增长应该跟不上投入的增长速度,而观众每年对节目的期望也远远超出了央视能够提供的投入所能保障的程度。同时,每年的春晚还要面对各种“劳民伤财”的质疑。如果长此下去,一如洛杉矶之前的奥运会,春节晚会是否能继续办下去都会成为问题。
比如,最近这些年来春晚节目创新明显不足、新人涌现不多、一些明星大腕甚至主动退出春晚,为啥?确实,参加春晚对提高演员知名度有着其他节目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在当前媒体多样化的情况下,很多艺人已经不再需要这个舞台,或有了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如果继续让所有众望所归的大腕级演员和精品节目都到春晚当雷锋,已经无法为继。
作为一个名牌节目,央视春晚度过了品牌塑造的阶段,现在正是发挥其品牌作用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植入式广告就成为了必然。从某种角度讲,当前世界上国有的公共传播品牌,不管是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还是超级女声、包括春节晚会,决定其最终命运的都是商业模式。只有其自身拥有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仅能为本身品牌赢利也能为品牌附着物带来切实增值的商业模式,才能长盛不衰,永葆青春。
近几年的春晚,从曾经的朱军与冯巩喝青岛啤酒,到今年“百度一下”“到搜狐看新闻”“昨个这洋河大曲还不错”等等,与其说是植入性广告的大行其道,还不如说是央视春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也是春晚在进行自我救赎的探索。
没有商业化,就没有奥运会的今天;没有节目的商业化,就不会有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未来。没有大量的人力和资本投入,不能保证有更多艺术精品,没有更多的艺术精品就不会有春晚的继续辉煌,如何解决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兼容和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小品、相声这些最容易与商业品牌结合的节目为开端,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节目进入商业化的阵营。
马继华认为,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未来的春节晚会成为真正的全民最优秀节目的大联演,只是背后离不开商业公司的赞助和参与,而央视作为这一品牌的拥有者和运营商,主要将从事节目的评选、把关与组织“管道”工作,一如互联网软件的“开源”模式。而节目主要由不同的商业企业与艺术家联合制作,大投入带来大产出,艺术家借助商业力量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而企业借助节目内容或节目影响达到自身的商业目的,两者结合的节目海选将保持春晚的持续竞争力。如此,春节晚会将走上和奥运会相似的道路,也是一条可以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是媒体商业模式互联网化的必然结果。当然,这时候也需要考虑过度商业化的问题,要有完善、公平的机制来保证节目水准。
春晚的发展已经给通信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对于刚刚开始的3G推广,运营商是继续坚持2G时代的成熟商业模式,还是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互联网化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3G发展的关键。所以说,管道并不可怕,也许品牌运营的最高境界恰恰是将品牌和服务“管道化”,只要你掌握了这个独特的有强大品牌力量的管道,“用户一想,黄金万两”,还怕没有钱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