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不能“折腾”


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产权和产权人,一个国家的改革和转型也不例外,其他东西都可以改革,都可以转型,甚至都可以折腾,但产权和产权人绝对不可以轻易折腾

到底什么不能“折腾”

欧阳君山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个词你一嘴,我一舌,颇令人折腾,那就是“不折腾”。不仅国人纷纷折腾,甚至国外的媒体也凑热闹,译法就五花八门,有的译为“Don't flip flop(翻来倒去)”,有的译为“Don't get sidetracked(别走岔路),还有的译为“No dithering(不踌躇)”。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到“不折腾”相关问题时,现场翻译干脆用汉语拼音念出“bu zhe teng”,笑声一片。

 

折腾“不折腾”

 

不折腾,原本一北方方言,普通不过,类似的说法不胜枚举。之所以引起折腾,即因为前不久登大雅之堂,而且不是一般的大雅之堂,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出来的,原话是这样的:“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从胡主席的风格和现场情形看,这应该不是一个即兴的提法,而是有备而来。于是让人浮想联翩,或说“不动摇”是针对极左的,“不懈怠”是针对自己的,“不折腾”是针对极右的;或说“不折腾”是针对极左和极右两方面的,不折腾就是要理性,就是不能蛮动;或说“不折腾”也相当于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的“不争论”,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实践检验;或说包括“不折腾”在内的“三不”就是紧跟在后边的“两个坚定”的意思。可谓不一而足,洋洋大观。

 

有人说“不折腾”是个全新的提法,这可能并不准确。1987年4月16日,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 小平同志就讲到“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要从大局出发”。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小平同志也表示过:“如果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再来一次折腾。”但如果说此不折腾就完全是彼不折腾,可能有些简单化。

 

那“不折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穿凿于胡主席的本意,可能十分困难,甚至不现实,最后流于文字游戏。舆论一般都是在琢磨不折腾什么,其实,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什么是不能折腾的,倒可能柳暗花明,甚至豁然开朗。

 

折腾是什么错误

 

到底什么不能折腾呢?一方面,折腾是错误的,不折腾就是要求不犯错误;另一方面,错误各种各样,不是所有的犯错误都称为折腾。从2009年元旦开始,为鼓励干部大胆创新和探索,免除后顾之忧,重庆市正式实施的《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设立“容错机制”,规定官员的“开放工作”如效果不好或造成损失,只要程序符合规定,未谋私利,可以减轻或免除有关人员的责任。也就是说,有些错误是难免的,甚至还是允许的。显而易见,这样的错误不能被称为折腾。

 

那折腾是什么样的错误呢?与其翻字典,不如看现实。媒体曾报道说,1998年,河南汝州市决定在火车站前建一座综合批发市场和一个广场。市政府领导信誓旦旦:这是市“重点工程”,乃市政府承诺要为老百姓办的10件大实事的第一桩。市民于是纷纷集资购买市场的楼房,预售款高达1200万元。原本市政府的设想是先建市场,然后用赚到的钱修广场。可到工程开工时,政绩需要,领导拍板,改成先建广场。广场是建成了,可预售款也用完了,然答应资金缺口由市财政补齐的老市长也走了,新上任的市长不愿为老市长的政绩埋单。就这样,资金链断了,市场建到一半被迫停工,一停就是七年。火车站前大煞风景且不论,多少老百姓被这烂尾楼伤透了心。

 

这当然不是折腾的全部,但这应该算典型的折腾,在中国当前的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一个领导一个想法,一个领导一个提法,一个领导一个搞法,甲书记让种树,乙书记让种烟,丙书记让养花,一旦书记或领导换了,必定也“换了人间”。老百姓形象地把这归纳为:“为官一任,祸害一方,烂摊子扔下一大筐!”

 

为什么会造成折腾呢?一般的看法是认为政绩观存在问题,新官上任三把火,即便前任领导的理念、远景和步骤都是对的,甚至最优,但新官上任都愿意烧自己的火,因为如果照前任的路子走,干好可能是别人的能耐,干不好几乎一定是自己的失误,于是就折腾,不折腾也得折腾。

 

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讲,领导追求自己的政绩,无可厚非,要不然,做什么领导呢?关键的原因是要让领导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的政绩,这就需要连续性和稳定性,用经济学的话来讲,就是产权和产权人要保持连续和稳定,不能够随便易主。

 

按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奥尔森的说法,这正是“万岁”的由来。毫无疑问,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什么人。但在世界各地,古时候都有类似“国王万岁,万万岁”的说法。万岁的背后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是“坐寇”追求长远利益,与民休养生息;“流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毫无理性可言,广大老百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坐寇之坐,不正是产权和产权人的连续和稳定么?

 

不只是财富和知识存在产权和产权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产权和产权人的,包括国家和天下。一个国家的改革和转型也同样如此,存在产权和产权人,如果产权和产权人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改革和转型容易发生混乱,甚至倾覆;一旦产权和产权人保持连续和稳定,甚至“国王万岁”,改革和转型容易顺利完成。

 

刚逝世的以“文明的冲突”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也考察过历史上“变化社会的秩序”,并对“改革者道路的艰难”大为感慨:“革命是罕见的,改革则更加罕见。”的确,放下天下,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许多国家都进行过改革,有些国家改了一段后就停滞不前,甚至往回退缩;有些国家陷入危机,甚至发生内战,直至分崩离析,成功者几稀!

 

或许正因为如此,30年前,当中国转到改革开放时,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人物,并介绍中国“梦想”时,就有人质疑:“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

 

关键在产权人“不懈怠”

 

这也得到中国历史的印证,从很早的秦国商鞅变法到北宋年间的王安石变法到晚清末年的“戊戍变法”,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变法图强。但成功的变法的确极少,甚至力主变法的改革家都没有好下场。远的如商鞅遭“车裂”,近的如戊戍变法的“董事长”光绪皇帝被黜,“总经理”康有为被放逐。

 

变法之所以不能够成功或持续,从历史经验看,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产权不连续,最高产权人生变。拿商鞅变法来说,秦孝公在位,重用商鞅,大举变法图强。但孝公一死,商鞅即遭到在变法中得罪的贵族的报复,最后被继承王位的秦惠文王车裂而死。

 

无独有偶,明朝的大改革家张居正,生前荣耀备至,一走即人亡政息。而且祸延家人,宋神宗不但下令对张居正抄家,而且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和诰命,甚至差点开棺戮尸,家属更是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令人嗟叹!

 

毫无疑问,商鞅和张居正是希望“国王万岁,万万岁”的。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改革,都可以转型,甚至都可以折腾,但产权和产权人是绝对不可以轻易折腾的。据称,气象学和数学都表明,不管风有多大,地球上必有一点,风力为零,就像人脑袋上必有一个头发旋涡一样。这可能正是变中的不变,通常讲“万变不离其宗”,其实,“万变必有不变”同样成立。如果一切都变,就可能什么都变不了。

 

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研究改革开放的著名经济学家邹东涛先生以“科学改革观”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的成功经验,第一条就讲到权威统一是刚性基础。这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谓刚性基础,实质就是产权和产权人的连续与稳定。到底什么不能够折腾呢?不言而喻矣!

 

回到胡主席的“三不”,就目前的情势讲,中国改革开放的产权和产权人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有保障的,真正的问题可能还不在“不折腾”,而在于“不动摇”,甚至最主要是在于“不懈怠”,这就需要产权人继往开来,锐意进取,让改革开放不断地走向新境界。

 

本文刊发于《中国财富》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