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能“雄霸中国戏曲市场”火遍全国?
【文摘版编者按】在铺天盖地对于“二人转赵氏传人小沈阳”的一片火爆炒作声中,我们也该清醒冷静地听听不同的声音吧。偏信则暗、兼听则明。但本文并不代表陈明远老师本人的观点。陈明远博客是群言堂,只不过提供一个众说纷纭的讨论园地罢了。敬请广大博友们谅解。谢谢!
我知道很多人力捧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文化的“瑰宝”,甚至过誉为“东方不败”的乡土艺术之花! 要“雄霸中国戏曲市场”火遍全国!但本人并不认同把现在的二人转称之为一种艺术。
比起越剧、黄梅戏、评剧、川剧、华北各派梆子戏……,二人转的艺术性差得远了去了。它根本没有上述各种戏曲那样扎实的社会基础、雄厚的艺术底蕴,根本没有多少过硬的雅俗共赏的剧目。二人转的特点只是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的媚俗。
我敢说:至少二人转“火”不到广大的南方,甚至“火”不着整个华北华中广大地区,二人转只能局限于辽沈一隅,只能做它的小打小闹小本儿买卖……
本人对二人转有着还算很深的了解。
可以这样说,如果你坐火车的话,过了山海关,随便在哪个火车站下了车,附近两百米之内肯定能看到一个二人转小场子。大多门口狭小,门前放着两个大音箱,从里面轰出粗俗刺耳的声音,有时还掺杂着几声女人的浪笑,门前多是混杂、市井之徒熙熙攘攘交错于此。在吉林某市的某小剧场,本人曾亲眼见过一男一女二人转演员在台上表演时、尽做着那些又摸胸、又拍臀的猥琐动作。
又或者说有些在黄河以北的农村,哪户人家有老人过世,到了晚上天一黑,你就可以去看热闹,那些在临时棚子里又唱又扭又脱的所谓的演员,半成都是自称二人转演员,白天的时候,他们又会在某个新开的店面前为人家卖力表演庆贺。
我知道,这么说,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会了我的本意,甚至会令很多东北的朋友要来砍砖头吐口水。所以,在此我有必要申明一下,其实我对原味儿的二人转本身还是喜欢的,包括很多名段,像《小拜年》《猪八戒背媳妇》《杨八姐游春》等。但是不能包括低级下流的猥琐荤段《十八摸》之类。
关于二人转的起源总是纷说不一,貌似最具权威的说法是“多源说”。就是说二人转是建立在东北辽沈一带特定的文化土壤上,当地民众喜爱的民间歌舞秧歌、民歌和民间说唱莲花落合流,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多种成分,至今而成。说简单点就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再说的露点,其实只是一种低俗快餐和大杂烩。
把低俗快餐和大杂烩称之为艺术?难,很难。
综观现在二人转的表演舞台上,有扭秧歌的,有唱京剧的,有唱河北梆子的,有唱摇滚的,有翻跟斗的,有打情骂俏的,有脱衣扭臀的……用那些表演者的话来说,来点掌声(钱),你想看什么就有什么!
有一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没最终弄明白:为什么二人转会在这几年火遍大半个中国?我想要最终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残酷,因为你得从最根本处去想,而根本就是观众。
低俗!这是个很刺眼的词汇。
我其实不太敢用这个词汇去描绘广大的火二人转观众,因为那必定会遭受漫天的砖头。可无奈事实如此。
在网络上,一部最新刺激色情电影的下载次数、肯定要远比那些大腕导演新拍的巨作要多的多,更甭说是那些毫无“性趣”的文艺片了。这并不能说明那写情色小电影的导演水平要比那写大腕导演高出多少,相反,是低俗决定生存,因为多数观众的眼光本身就是低俗的。二人转更是如此。能很快的适应和博取不同地区观众的眼光,正是这种低级快餐式的“大杂烩文化”最大的优势,但却在改变的同时暴露出了它最大的弊端。
在央视春晚捧红了赵本山潘长江出道之前,东北之外,有几个人知道二人转是什么玩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这几年央视春晚赵本山潘长江的东北小品走俏,有一批二人转东北演员开始崭露头角,相继红一阵。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二人转的兴盛。然而,要雄霸中国的戏曲市场,仅靠几个大腕是不够的。两个人在舞台上再唱再扭再跳,便能唱响中国,就能红遍四海?当然不行。
所以,为了吸引不同地区不同观众的眼球,后来的二人转表演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局限于秧歌,莲花落等传统曲目,把流行歌曲,杂耍,摇滚,相声,小品,甚至调情剧,脱衣舞……统统搀杂其中,演员本身素质也变的参差不齐。总之,只要是能逗你笑,能哄得你乐呵呵的付钱,就可以了。听说最近市面上新出了一中避孕套叫“二人转”,令本山同志大为光火……
说到这里,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就是如果传统的二人转没发生这么多改变的话,是根本不可能走向昌盛的。然而,在其走向昌盛的同时,二人转也因低俗下流而丧失了它最本质的艺术感。而与此同时,你也很难去辨证此种现象到底是二人转文化的昌盛、还是观众眼光的集体低俗下流?但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种悲哀。不管答案是哪一个,都是一种极为现实的悲哀。
二人转能“雄霸中国戏曲市场”火遍全国吗?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