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快乐


        快乐与忧愁是孪生兄弟,时常伴随着我们。人们总想与快乐为伍,事实却相反,人们常常被忧愁缠绕,摆脱不了。

        快乐与忧愁从何而来,是情绪使然,情绪这美好字眼主宰着人们的欢乐与忧愁,而它却常指使忧愁与人相伴。好的环境,好的境界给人带来欢乐,反之则带来忧愁。这说明环境影响情绪,而情绪影响着人。此常人知之。其实,人是能操纵情绪、操纵欢乐的,只是知道的人不多,而能用者更少。

        所谓的乐观主义者是懂得用意志控制情绪的人。任何人若听凭自己的情绪摆布,必定常常变的闷闷不乐,甚至生气、发火。我们想快乐首先就必须控制意志,以保持好的情绪,再以好的情绪去处理事件。这样你就会对所处之事感到满意,感到无比欣慰,起码不会忧愁。有此情绪对于人的一般过错亦可包融(你可能会想:对别人感到满意是太难了,因他有自己支配的意志),不会指责人。犹如人见西瓜,只想着它的甜,只想着吃,口已分泌唾液,此时若能吃,当然高兴,就是此瓜不甜,吃后你亦感到高兴,难道会怪罪它的不甜吗?

       如何控制意志,保持好情绪?想像能起一定的作用。你要登山,可以先想像山上有盛开的红玫瑰,红玫瑰上有山雀在鸣啭,而红玫瑰旁边为常年青绿的、软针似的、娇高细条的水杉,隔山的山涧传来有节奏的瀑布声,这美好的景色已令你欣然而往。上的山来,有无此景,你都会高兴,因已有好的情绪,看见的好像都是乐心的,不想保留吗?若你上山前想,可能有一双碧绿眼睛的蛇挺着脖子,伸着舌要向你扑来,或一条野猪下藏在你的背后,那你能不惊慌而走吗,怎能有好情绪?所以想像的景像是幻景或是可能的实景与景色无关,关键在于会想像,会使自己有好情绪。

       再如,你想赏荷,当想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含苞的、欲放的;荷叶高挺着骄傲地迎接阳光的,低垂着害羞地俯视自身的;白的、红的;还有那荷下各色的鱼,自寻其乐,东游西逛,撞了这朵荷花,使它垂着,碰了那朵荷花,使它弯腰,想到有此景怕无好心情都难,怎能不欣然前往呢!若想到污黑的塘泥及可怕的鳄鱼,怕要煞风景了。

       控制意志,保持好情绪,实现快乐,还在于寻找、发现。生活不缺少快乐,缺少的是对快乐的寻找、发现。对于会快乐的人,他们总是可以找到快乐的。

      人们被动得到所需或所受的成品时,是快乐的,但此乐极短、极浅,人们更趋向于自己劳动所得的成果。你给儿童玩具时,他们当然高兴,可更多的儿童却不满足于此,他们总是喜欢模仿原物自己来另造,若造成(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品没原物好,因是他亲手所做),他的喜悦当然胜过你的给玩具了。

       再如一个人首次烧饭,纵使他知道烧的不如别人,可他还是自觉其味可佳,不亚于从前吃的饭,他吃的也会很香,若别人再加以赞扬(知道他首次),那更快乐无比了。纵使烧的实在不好吃,他也高兴,因为他尝试了一次,有了些许经验,并想下次一定做好。

        快乐有程度的深浅。若给生活、工作定一个标准,在快达到标准时是最兴奋、最快乐的了,因成功近在眼前。如发明一项成果,几番失败,几番尝试,终未成功,忽然眼前一亮,有方法了,此时已有些许的快乐,日后的进展越趋成功快乐越大,到成功后,快乐仍大有,但已有少许的减弱,因为真正快乐的顶峰(将成功、刚成功)已过,而成功后的快乐易喜形于表,这面容一掬,心头快乐就减低了。况人的兴趣主要在于创造,其次为成果。

        为何说,人们总是想着快乐,而忧愁却来缠绕呢?国为你一心想快乐,就无心去寻找,去发现。没有发现快乐,这在你认为是不应该的,怎能有好情绪?生活本是劳苦的,快乐是出自辛苦劳动后的成果(成功)。你不好的情绪认为劳苦生活是累赘(因不好的情绪怎能使你长久的劳力、费心),你还肯劳力、费心去寻找、发现快乐吗?纵使有些许快乐,你也认为是当然的、是应该的,万一没有发现快乐,就认为不该,产生了包袱,如何阻止忧愁来亲近你,如何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