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长林
中国地震局有一位研究员,说汶川地震是因为印度板块“碰撞”了欧亚板块造成的。不仅如此,他还说笔者所说的汶川大地震后,喜马拉雅山的海拔会增高的预言基本没有科学依据,而他所依据的,便自然是在全国各地、尤其是设在甘肃、青海、四川地区的那些监测数据。说心里话,我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我的预言需要实证,在没有得到实证之前,写这样的文章怕没有说服力。不过,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有先驳斥一下“碰撞”地震说的必要。
没有空间的两块大陆如何碰撞?
应该承认,所谓“碰撞”,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空间的两个物体忽然撞在了一起,如两辆汽车并在一起时叫做“撞车”了。大家知道,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本来就挨在一起,又怎么能说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碰撞”了欧亚板块造成的?试问,没有空间的两块大陆何谈“碰撞”?或许有读者会说,如果说“碰撞”这个词用得不准确,把“碰撞”改成“挤压”好啦。
笔者以为,就是把“碰撞”改成“积压”也不成,因为无论是“碰撞”还是“挤压”还存在着一个方向的问题。大家知道,力有“三要素”,大小、作用点、作用方向。如果汶川地震是因印度板块“挤压”了欧亚板块,那力自然是由南向北。这样,他们有一个问题便回答不清楚了。大家知道,汶川地震的震源是在汶川地下数十公里处,而不在印度那个地方。
两块大陆碰撞后的物质跑哪了?
或许有人会说了,说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碰撞”了欧亚板块,讲的是两块大陆在地下数十公里处发生“碰撞”或“挤压”——所以有震源“在地下”之说。于是,笔者又要请教他们了:既然两块大陆是在地下数十公里处发生的“碰撞”或“挤压”,是发生在地壳与地壳之间呢,还是发生在地幔与地幔之间呢?如果发生在地壳与地壳之间,那么,“碰撞”或“挤压”后的地壳不仅会发生震动,还会多出一定的数量的地壳物质来。这样,多出的一定数量的地壳物质,就需要找到一个存放它们的地方。若否定高山隆起,就解释不了地壳去向。
我为什么否定汶川地震碰撞说?
一般地讲,由于地上有存放地壳物质的空间,所以高山、高原会隆升,它应该是两块大陆“碰撞”后地壳物质的去向;或者说高山、高原就是“撞击”的必然结果。其实,作为“广义地震学”创立者,我并不支持“碰撞说”。我的理由是:传统地震学认为,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大家知道,所谓“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主要指地幔、地核热释放。
应该承认,地幔、地核热能的释放应该形成一种向上的力,而根据热力学原理,释放热能的地点应该选择在地震结构比较薄弱的地点,而绝对不应该选择在已经形成坚硬高山、高原地区。大家知道,海底平均地壳的厚度只有6公里,而龙门山地区,少说也有30公里。
再说,即使因某种原因释放选择在了龙门山地区,那也应该是一种向上的力,也不应该向两侧或地下发展。如此,又何谈什么汶川地震是因印度板块“撞击”或“挤压”造成的呢?
把地球自传惯性加上也说不通
大家知道,我们的地球是一颗由东向西旋转而非由南北向北南旋转的,这就基本可以肯定,不会产生印度板块“碰撞”或“挤压”欧亚板块的那种突发的力。这恐怕是连一个高中生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可我们的地震学家们,为什么竟然连这么点简单的道理都想不通呢?
人家说印度板块是从非洲板块“漂移”过来的就是“漂移”过来的?难道仅凭印度板块很像是从非洲板块上分离出来的一块陆地,就说印度板块还再“碰撞”或“挤压”欧亚板块?
笔者也可以相反地说,说汶川地震是因为印度板块“碰撞”或“挤压”欧亚板块同样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而谁又能肯定地否认,历史上的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不是连在一起的?
传统地震学家的世界观须洗礼
没有一种物质的运动只与内因有关而与外因无关,用哲学上的话说,这叫做“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换言之也就是说,传统地震学说“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违反辩证法。当然,它们不仅违反辩证法,也同样违反“引力向内”和“重力向下”的力学原理。大家应该承认,喜马拉雅山、龙门山地区的地壳质量乃“地球之最”。
再换言之也就是说,根据力学原理,它是世界上最不应该发生地震的地区,而事实上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却是地震的一个多发区。因此,可以断定,汶川地震肯定有外力的介入。
汶川地震是一种“拔萝卜现象”
大家知道,牛顿通过解释“苹果落地现象”开启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之旅,所谓“万有引力定律”,讲的是“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质量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于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我们自然能得到质量大的地壳,越不应该隆升的结论。
(1)引力与地壳、地幔质量的乘积成正比。(2)地壳下面的热物质形成的热能虽然特别巨大,但释放地点不应该选择在地壳质量最大的地区。(3)液态的地热可实现相互对流。
以上说明,“万有引力定律”和“热力学定律”都不支持传统地震学说。可是,汶川地震又偏偏发生了,而且还出现了地壳的“隆升”。为了区别于传统,不妨称之“拔萝卜现象”。
地震都遵循万有斥力定律的发现
有“苹果落地现象”为何没有“拔萝卜现象”?大吊车是怎么把东西吊起来的?有“万有引力定律”为何没有“万有斥力定律”?地球上高海拔、非火山山脉又是如何形成的?难道仅仅由于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被重力支配的地球上就要否认有“拔萝卜现象”和“万有斥力定律”的客观存在?这符合辩证法和物质“物质世界对称”和“非物质世界对称”原理吗?
如果不符合,那我们为什么就不敢恢复物质世界、非物质世界(主要是指客观原理的世界)的本来面貌?月球能牵动海潮,为什么不能牵动局部地壳?太阳能牵引八大行星,为何就不能牵动较大质量的地壳(如喜马拉雅山)?当牵引时,不更有利于地下热能的释放吗?
汶川地震动力源是印度板块碰撞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作者:发布时间:2008.09.05
9月3日下午测绘局、地震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介绍汶川地震对地震周边地区及青藏板块地形的影响。
会上中国地震局江在森研究员指出,从测绘技术角度来讲,GPS观测点的位置,这个是严格的,每个点公布出来。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是随着地震破裂带有一个衰减的特征,越靠近破裂带,地形变化越大。在破裂带的地方有几米的上升,它是在破裂带上用尺子量出来的。现在我们公布的测绘结果,就是在龙门山破裂带的西北盘诞生了两盘,GPS点离破裂带最近的点也有30公里,这是一个事实。另外,影响是衰减的,是一个幂函数关系,衰减几百公里以后,差不多就在GPS的观测之内。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从地形变化来讲还是逐步的影响,不会造成整个青藏高原,比如有的说喜马拉雅山受地震影响都抬升了,应该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对地形的影响是局部的。
另外还有浅表影响和地壳运动块体的影响,它跟深度也有关系,这是比较复杂的影响。但是对地形变化的影响是衰减的。现在公布的数据东南盘的量比西北盘要大,成都平原的量比龙门山量要大。实际上它的主动盘是龙门山那边,实际上应该是西北盘,就是龙门山量更大一点。2000年昆仑山口发生8.1级地震,差不多在青藏高原中心的地方,地震最重要的影响是应变释放,因为那个破裂带比这个还长,破裂带超过400公里。这次地震直接影响也是应变释放,会引起一种调整,伴随这种调整会有一些相应的地震活动。但是也不能说因为这个地震马上引起关联的大地震,这些都需要做工作才能去分析。
从目前来讲,人类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从大地震的发生,应该说对青藏高原会有一些应变释放,随后就会引起一些调整,这些过程有可能激发出来一些地震,真正的动力源是印度板块碰撞,如果是从深部的一些地震活动,这个它是一个释放,释放就会引起一些调整。
会上中国地震局江在森研究员指出,从测绘技术角度来讲,GPS观测点的位置,这个是严格的,每个点公布出来。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是随着地震破裂带有一个衰减的特征,越靠近破裂带,地形变化越大。在破裂带的地方有几米的上升,它是在破裂带上用尺子量出来的。现在我们公布的测绘结果,就是在龙门山破裂带的西北盘诞生了两盘,GPS点离破裂带最近的点也有30公里,这是一个事实。另外,影响是衰减的,是一个幂函数关系,衰减几百公里以后,差不多就在GPS的观测之内。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从地形变化来讲还是逐步的影响,不会造成整个青藏高原,比如有的说喜马拉雅山受地震影响都抬升了,应该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对地形的影响是局部的。
另外还有浅表影响和地壳运动块体的影响,它跟深度也有关系,这是比较复杂的影响。但是对地形变化的影响是衰减的。现在公布的数据东南盘的量比西北盘要大,成都平原的量比龙门山量要大。实际上它的主动盘是龙门山那边,实际上应该是西北盘,就是龙门山量更大一点。2000年昆仑山口发生8.1级地震,差不多在青藏高原中心的地方,地震最重要的影响是应变释放,因为那个破裂带比这个还长,破裂带超过400公里。这次地震直接影响也是应变释放,会引起一种调整,伴随这种调整会有一些相应的地震活动。但是也不能说因为这个地震马上引起关联的大地震,这些都需要做工作才能去分析。
从目前来讲,人类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从大地震的发生,应该说对青藏高原会有一些应变释放,随后就会引起一些调整,这些过程有可能激发出来一些地震,真正的动力源是印度板块碰撞,如果是从深部的一些地震活动,这个它是一个释放,释放就会引起一些调整。
构造板块和火山分布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作者:发布时间:2008.08.06
大多数现今活动火山位于靠近地球构造板块边缘的相对较宽的地热带,在许多但并非所有情况下,他们的位置集中于主要地震区。然而,火山作用的主要特征随板块边界类型不同而异。
最大量的熔岩喷发沿大洋中脊发生,那里的板块是分离的。因为热岩浆与较冷的上覆岩石比起来要轻,岩浆因浮力而上升,通过被持续的拉力引张开的板块大裂缝或裂谷上涌。相反的,在两板块彼此滑过的保守边界很少有火山发生爆发,在两大陆板块碰撞的汇聚边界如喜马拉雅,火山也很少。
主要危险区位于汇聚带。那里大洋板块俯冲于大洋或大陆板块之下,火山发生位于上覆板块,距板块边缘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这些火山是由俯冲板片的上表面原洋壳岩石及其富水沉积顶盖部分熔融产生的。因为含水的岩石比干燥的岩石熔点低,这些富含水的岩石在深100千米左右的就发生熔融。由下沉板块产生的巨大摩擦热赋予熔融岩石足够的浮力使之上升到地表。汇聚带的典型火山爆发抛出岩石碎块,构成火山产物的约45%至99%。火山灰流、泥石流、溶岩流、多发的崩塌及严重的灰雨,都是火山爆发常伴产物。
世界约5%的活火山位于板块内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夏威夷群岛火山链。一种流行的假说认为地球深部核幔边界升起热柱,在地球的软流圈熔融形成岩浆,喷发到太平洋板块的表面,热柱是固定的,而当板块向西北方向移动时把地表老的火山从“热点”上方携带走,新的火山在“热点”上生成,如此下去,直到整个火山链最后形成。夏威夷火山的绝大多数喷发是相当温和的,但另外一些板内火山喷发较强。在地壳上建造如此巨大的火山会在岩石中产生巨大局部应力,这些应力能够造成发震断裂,有时能发生相当大的地震。
地震形成的传统说法
来源:辽宁新闻网作者:发布时间:2008.07.04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风,洋流,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