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一刀切”是中国式思维定势的体现
丁启阵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第三次向“两会”提交有关放开英语考试、不搞“英语一刀切”提案的新闻,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网民纷纷附议,称赞其为今年两会上比较“靠谱”的提案之一。据报道,该提案已经争取到了30个委员的签名支持。
但是,我对提案的通过、实施仍然不持乐观态度。我不乐观的理由,除了有些网络评论者已经指出的,这事归教育部管,教育部不可能跟自己过不去这一点之外,还有更重要的,那便是:“英语一刀切”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中国式思维定势的一种体现。什么中国式思维定势?那就是:愚公精神、人海战术。
《列子·汤问》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忽然不能忍受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山,阻挡出入。于是,下决心要铲平大山。有个智叟嘲笑他愚蠢,北山愚公于是答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于是带领全家,挖山不止。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闭幕词就以《愚公移山》为题,转述了这个典故,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坚持到底,排除万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从此,愚公精神就被发扬广大了。无论是战场上争夺阵地,还是经济建设中完成任务,无不以愚公为榜样。愚公精神,除了坚持和不怕困难之外,实际上还包括不计成本、全力以赴两点。全家总动员,子子孙孙全投入。因此,“愚公精神”也可以体现为“人海战术”。朝鲜战场,大炼钢铁,大跃进,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处处体现愚公精神,事事采用人海战术。
北山愚公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给搬走了。神话故事,当然会有天帝发善心、让大力神仙帮忙的圆满结局。而人间现实,往往不会发生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像北山愚公这样全家老少、子子孙孙每天都忙着挖山,没有人到地里种庄稼,没有人出门去挣钱,结果必将是:山没有挖通,人却已经饿死、冻死了。
愚公移山,完全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合理安排一下,有经济头脑的去做生意挣钱,会种庄稼的负责解决粮食问题,有蛮力的去挖山挑土。人尽其才,良性循环,才可能收到比较好的结果。英语也一样,用得着英语的行业、专业,应该好好学习;而用不着英语的行业、专业,则可以选择别的有用的东西去学习;英语不太重要的行业、专业,不妨适当降低要求。
凑巧的是,两天前,跟北京大学一位教古汉语的朋友聊天,他大发感慨:一位专业知识扎实、适合做研究、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无法招为研究生,因为这个学生连续三年考研,都栽在英语上,每次都离录取分数线差三到五分。而每年顺利进入门下的,大多是英语考试合格、专业修养不佳、没有培养前途的平庸之辈。他想要的是能从事古汉语研究并作出成绩的学生,而不是会通过英语考试混到学位的学生。但是,面对今天考研究生主要是考外语的事实,我们感慨之后,除了一声叹息,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
英语当然是有用的,即使不用于专业研究,开阔视野、启发思想、陶冶情操,也是不错的。或多或少学一点,不能说一点用都处没有。但是,古话说的好,过犹不及。现在,不分青红皂白,举国之内,任何人要想升学、升职、升官,都必须通过英语考试,浪费青春、扼杀人才现象在所难免。
要想改变“英语一刀切”的制度,我认为,有必要彻底反思并改变“愚公精神”、“人海战术”的中国式思维定势。
20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