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 我们村是远近有名的"光棍村", 三四十岁娶不上老婆的"光棍汉"就有四五十条. 为什么? 穷啊! 就说我们二队吧, 一个男劳力辛辛苦苦劳作一天得10个工分, 每10分工值8分钱. 队里分的粮食还不够半年吃的,于是"糠糠菜菜半年粮"呵. 男劳力饭量大, 自己都吃不饱, 还怎么养活老婆孩子?再说呵, 有哪个傻姑娘伢会"睁着眼睛跳水", 嫁到"光棍村"来呢? 可村里的二大爷说了: "话别说早了, 豆腐别打老了, 说不定天上能掉下个七仙女的哟..." 说得"光棍汉"们心里痒痒的.
不久以后, 二大爷的话就应验了, 二队的张幺<化名,乡里乡亲的, 家丑不可外扬> 果真娶了一个"四川姥". 那张幺快四十的人了, 瘦得猴似的, 腰都弓了, 竟能娶上个十五六岁的姑娘伢, 真让人眼热! 再说那女孩, 虽然算不得花容月貌, 也生得齐齐整整, 岂不是一朵鲜花插在牛屎里?
"且慢", 二大爷又说了,"话别说早了, 豆腐别打老了. 张幺穷得家里冒得个瓦片, 睡在生产队的仓库里, 连盖的被子都冒得, 整个一老'阿Q', 这婚还么样结?"
可这回二大爷的担心多余了, 这"阿Q"运气好, 赶上了"好时代", 有毛主席呢! 张幺家父母双亡, 成分好, 是所谓"贫下中农"老根子. "人不亲阶级亲"嘛! 于是每家每户凑五角钱份子, 然后东家拿几个碗, 西家借一床被子, 又把那仓库里的窟窿堵了, 抹上一把泥----总算可以办喜事了. . .
那是个冬天的夜晚, 我新婚不久, 正是所谓"春宵一刻值千斤"的时刻, 忽听得有人敲门. 这门敲得紧, 估计谁有急事, 我开门一看, 是冬娃<化名, 我的好友> . 他迟疑了老半天, 终于断断续续地说: "张幺叔---结---结婚是吧? 他不是我本房的---叔是吧? " 我衣服没穿齐整, 有点冷, 急着说:" 别是吧是吧的, 有事快说." 他这才说: "我想送张幺叔一点东西... 听说你结婚时有----有个开水瓶, 能不能借----不, 买也可以..."
"哈哈!" 我忍不住笑了. 开水瓶么? 有的. 我结婚确有一个开水瓶的, 那是我一个朋友从供销社里开后门买来送我的. 不过, 只有外壳子, 没有内胆. 没成想结婚时竟然骗过了新婚妻子, 也骗过了亲友. 更没想到的是冬娃听了并不吃惊, 也并没怎么失望, 终于还是把我的"开水瓶"壳子借了去.
啥, 后来怎样? 没有后来. 冬娃, 好朋友哇, 怎么好意思再要回来呢? 再说, 也要不回来了, 听说又有人从张幺那儿把"开水瓶""借"走啦. 而且这一"借"还一发不可收拾, 听说都"借"了七八家罗! 我们村从四川河南引进了二三十个闺女, 我那"开水瓶"到底花落谁家终不得而知.
可二大爷的话又应验了, 话不要说早了. 改革开放以后, 听说四川河南有饱饭吃了, 那些妹子闺女又一溜烟飞了, 搅得村里哭爹叫娘的悲切切凄惨惨哪. 那张幺又回归了"光棍汉"生活, 只不过身边多了个"小萝卜头".
唉, 真是造化弄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