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鞋谋变“计中计”


       危机并非一无是处。  

  2009年2月22日,深思熟虑之后的一群沈阳“鞋老板”踏雪北上辽、吉交界,而铁岭、四平和公主岭等目的地城市却全然不知——接下去的事情远不止“送鞋下乡”那么简单,甚至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对于沈阳地产鞋行业而言,转移销售重心只是当前原有获利渠道日渐狭窄的一个不得已选择,而非终极目标。源源不断的求生欲望正在使这个沈阳的“准支柱产业”变得活跃和智慧起来。
  

  地产鞋的雄心
  

  2009年春节过后,近半数以上沈阳地产鞋企业名为开工实为“待工”,2008年甚至更远时间段里屡屡“爆单”(订单过多,开足马力生产仍供不应求)的情况成为过去。近半数沈阳鞋企已经裁员,有的连更夫都不留,只为每月多省出300元。  

  早在2008年8月,为应对经济危机与国际买家的垄断,通过提价(详见《时代商报》2008年8月4日《沈阳鞋出口“冒死”提价》)沈阳地产鞋一战成名,但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出口艰难和成本高企的持续,提价的收益迅速被受制于人的销售代理渠道吸干。  

  更重要的是,历史根本无法得演。众多鞋企开始发现,枝蔓纵横、极为抱团的各级销售代理商远比孤军深入、名自为战的国际买家难斗。前者拒绝重新进行价格谈判,不肯让利以共度时艰。 

  “这让我们恍然大悟,难怪温州鞋企一开始就极为重视并尽量自己经营‘终端’。”沈阳英派制鞋公司总经理朱杰英说。6个月前,正是英派,通过谈判率先逼迫国际买家就范,带领沈阳地产鞋成功提价,而眼下,面对吝啬的销售代理商却无计可施。  

  正因如此,“曲线求生”成第一要务。22日,在辽宁省鞋业商会组织下,沈阳多位鞋企老板突入四平。 

  四平市地处东北大平原中部、吉林省西南,与辽宁交界,下辖公主岭、双辽、梨树等市、县,区域内总人口逾千万。从四平驾车即使是走国道,半小时内也完全可以进入辽宁铁岭境内,而高速公路则更快。  

  很快,“鞋老板”们的信心变成了雄心。  

  他们发现,一双出厂价不足百元的沈阳鞋,经代理商转手,在四平和公主岭等地的商场里,身价急升至三四百元。而且,对沈阳来说,早已被高档化妆品、手表和鞋类专柜取代多年的商场一楼“中岛”,在上述地区却依然大行其道,而里面的产品竟然多数是与土摊货无异的小挂件。  

  事实上,与近在咫尺的消费实惠相比,当地百货业更看中免费的改头换面。“我们对沈阳客人整体包租数千平方米经营面积,并承担全部改造费用的想法很感兴趣。”四平知名百货——仁兴商厦的一位副总说。  

  当然,全程都被视若上宾的沈阳人心底的打算是“双赢”——利用取得自足权的经营面积搞厂家直销——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这仍不是终极目标。
  

  辽、吉新商机

 
  “拷贝一个‘中国鞋城’的愿望从未如此强烈。”辽宁省鞋业商会秘书长钱友说。  

  位于沈阳南塔地区的“中国鞋城”始建于1989年,至今,累计已有20多亿双沈阳地产鞋从这里走出东北甚至中国,年平均销售额10亿元的它,已然被行业内部公认为沈阳的“准支柱产业”。  

  就在南销和出口成为沈阳地产鞋“固定思维”的20年间,与其师出同门(温州鞋)的成都鞋却悄然将阵地扩展到了中国鞋城的“鼻子底下”——辽、吉两省众多二三级城市的鞋品市场上,成都鞋的数量已经超过沈阳鞋。  

  “随着出口形势的减弱,沈阳鞋企越来越认识到夺回这片广阔市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钱友说,沈阳鞋无论款式还是质量都不落于国内任何地区的鞋品,“危中寻机,险境求生,没理由不这样做。”  

  而另一种共识是:地处辽、吉交界,交通便利、劳动力成本较沈阳低出一大块的铁岭、四平、公主岭等城市尤其是后两者,多年来鲜见潜力实足的支柱产业,在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急盼援兵,缩小差距。  

  对此,四平民间的一种说法则更为形象:“我们把一个区的名字命名成了‘铁西’,我们把市内最大的公园叫做‘南湖公园’,然而,我们要的不止这些。”  

  一个大胆的打算应运而生。第一步,沈阳地产鞋北上直销,聚财的同时收复失地;第二步,沈阳鞋企跟进,在尚缺大型专业鞋类产销市场的吉林建立根据地,在惠及当地的同时弥补沈阳“中国鞋城”的不足,细分市场,从而奠定沈阳地产鞋行业在危机中壮大的基石。  

  鞋子无语,历史有知。20年中,沈阳地产鞋走过了不甚正规、以自我调节为主的童年时代,又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前迅猛成长的青春期;20年后的今天,前所未有的压力促使沈阳地产鞋再次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