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3月11日)沪深股指在隔夜道指大涨5.8%的鼓舞下大幅高开,不过随后就在金融、地产等大盘蓝筹股的带领下节节败退,收出一根中阴。下午的跳水主要是由于中国2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骤降25.7%,降幅远大于预期的影响。笔者在最新的策略文章里已经提示大家注意出口恶化的风险,目前来看这确实是制约A股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同步衰退和通缩,随着发达国家居民的“节衣缩食”,中国严重依赖的外需很可能会继续大幅萎缩,而我们的内需也无法有效启动,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前期“去库存化”的过程演变成“再库存化”,使得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企业盈利水平的下降。
而A股此轮独立行情也走了近4个月,最高涨幅接近50%,完全达到了大级别中级反弹行情的高度(其实很多中小市值股票早已翻倍),再加上宏观和微观数据的持续恶化,这就使得A股没有任何估值优势可言,也就意味着目前的股价并没有可靠的安全边际(长线投资者除外)。而政策的利好也有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除非政府出台更加强有力的利好政策。
美股的大涨更多的是一个超跌反弹,并不意味着海外市场就此见底。可能更多的坏消息还在后面(比如东欧国家的主权违约风险;欧美银行的倒闭潮;AIG、花旗、通用汽车的命运未卜、美国信用卡、企业债市场的违约风险等)。
当然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转暖信号(如PMI数据连续3个月反弹,2月发电量正增长,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大于预期,显示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似乎正在见效,而中国2月份汽车销量也较上年同期增长25%),但考虑到国内外多种不确定因素,以及目前全球面临的通缩困境,还不能得出某些经济学家所谓的“最坏时候已经过去”的结论。比如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周一表示,尽管2月份经济数据出现一些乐观迹象,但中国的经济形势仍“非常严峻”,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
因此,笔者再次表达对股指中期走势的谨慎态度,建议投资者逢高减持股票(特别是涨幅巨大的题材股),回避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坚持熊市中现金为王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