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药业整合潮冲击中小企业


药行业开始出现的狂热的整合潮,正在改写该行业的格局。

默克公司(Merck & Co.)周一宣布斥资411亿美元收购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 Corp.),之前在1月份,辉瑞(Pfizer Inc.)以680亿美元收购了惠氏(Wyeth)。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经过7个月的努力,希望收购Genentech Inc.的罗氏(Roche Holding)也接近达成协议。

推动这波整合潮流的是业界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随着这些大公司的拳头产品未来一、两年逐渐出现专利到期的现象,它们的研发渠道将没有足够的畅销新药来保持增长。为此,这些制药巨头期望通过整合来合并研发和销售部门并减少其他重叠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经过这波整合,制药行业将出现少数超级巨头把持的局面,中小制药企业以及数不清的急切希望被收购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命运成了问题。即使大型制药企业的实验室已今非昔比,但这些企业拥有仍能带来丰厚利润的产品,这使它们大多都有现金来达成交易。

Sanford C. Bernstein & Co.分析师安德森(Tim Anderson)说,现在有太多的公司在追求不多的创收机会,因此势必会出现洗牌。如果你手中拥有现金,并且你希望收购的公司价值比较低,这将是个完美的计划。

整合可能还受到了华盛顿有关举措带来的压力,联邦的医疗改革可能会削弱药品的利润。分析师们说,大中型制药企业整合它们的产品后,与政府谈判时可能居于更有利地位。

华尔街的悲惨处境也是一个推动因素:保健行业通常被视为一个相对安全的投资领域,这使制药公司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容易获得融资。

但过去的大型并购交易并未能解决制药业的问题。辉瑞2000年曾斥资1,160亿美元收购Warner-Lambert,2003年又出资540亿美元收购了法玛西亚(Pharmacia),然而辉瑞今年仍需要收购惠氏来帮助它充实待上市药品。

分析师们预计,随着这波整合渐渐尘埃落定,礼来(Eli Lilly & Co.)、百时美施贵宝( Bristol-Myers Squibb Co.)、阿斯利康(AstraZeneca PLC)、 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 SA)和强生(Johnson & Johnson)似乎也很有可能现身下一波整合。现有合作关系,专利到期的时间,以及制药企业消化收购来的多项资产的方式,这些因素可能决定谁将是买家,谁是卖家。

Miller Tabak行业分析师冯特莱德(Les Funtleyder)说,百时美施贵宝和礼来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在规模上优势突出。他们将不得不有所行动,因为它们处在一个正在整合的行业。

礼来总部位于印地安娜波利斯,目前市值为320亿美元。该公司的畅销抗精神病药再普乐(Zyprexa)将于2011年专利到期。它刚以65亿美元收购了ImClone。安德森认为,礼来可以和百时美施贵宝合并,后者现任首席执行长康纳勒斯(James Cornelius)就来自礼来。

礼来和印地安娜州有很强的联系,该公司接下来将有一系列药品专利到期。该公司收购别家公司的可能性要大于被别人收购。安德森说,礼来决不会被收购。

礼来发言人泰勒(Mark Taylor)说,我们对在制药业进行大规模并购活动不感兴趣,我们认为中小规模收购、获得药物牌照和内部发展才是礼来的最佳发展之路。

百时美施贵宝面临着类似的两难处境,因为它与赛诺菲-安万特联合销售的血液稀释剂从2011年开始将面临来自仿制药的竞争。由于百时美施贵宝和礼来都有血液稀释剂和抗精神病药,它们的合并可能会面临反垄断障碍。由于Plavix药物,还频频有流言称该公司可能与赛诺-菲安万特合并。

去年5月,百时美施贵宝卖掉了旗下的ConvaTec创伤护理业务,套现41亿美元;上个月,它又对营养品业务进行了部分首次公开募股(IPO),规模7.20亿美元。这类剥离举措要么为今后的并购交易增加了资金,要么使公司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收购目标。百时美施贵宝拒绝置评。

赛诺菲-安万特的新任首席执行长魏巴赫(Christopher Viehbacher)上周在采访中说,他并不寻求达成大规模的并购,不过会考虑不超过190亿美元的交易。一些分析人士说,这可能使得该公司愿意考虑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市值133亿美元的Biogen Idec Inc.。两家公司均拒绝置评。

百时美施贵宝的另外一种可能是与英国的阿斯利康达成交易,原因是两家公司正在联合开发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saxagliptin。默克公司和先灵葆雅合并的一个基础是运营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共同销售降胆固醇药物Vytorin和Zetia。阿斯利康拒绝置评,不过它过去曾说过对大型交易不感兴趣。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制药业分析师阿诺德(Catherine Arnold)说,过去这种说法并没有让公司停止并购。她说,赛诺菲-安万特、葛兰素史克和诺华制药公司都说它们对大型交易不感兴趣,金德勒(Jeff Kindler) 9个月之前也说过。她指的是2008年3月辉瑞首席执行长金德勒在一份声明中说,他没有看到大规模并购交易的苗头。

与此同时,华盛顿生物技术业的行业组织BIO的数据显示,公开交易的生物技术公司中有180家(占总数的45%)的现金不足以维持公司一年的运营需求,约有一半的公司股票价格不足1美元。

不过,生物技术企业的并购并不能包治百病。原因之一是小公司几乎不能提供什么节省成本的机会。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担心,如果他们的公司被收购的话,公司的创始人和科学家会离开。

在上周的采访中,魏巴赫表示,他倾向的战略是与生物技术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收购它们。他说,你不希望把它们带到母舰上来,因为这样你会把母舰毁掉。

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面临的严重资金紧张问题让人们担心重要的新药无法上市,进而阻碍医药的进步。制药业顾问公司DefinedHealth总裁萨尔茨曼(Edward Saltzman)说,创新一直是站在生物技术一方的,但是现在钱没了。我们陷入了困境。

与此同时,下一个目标实际上可能会是先灵葆雅。历来喜欢并购的强生可能会向先灵葆雅提出更诱人的出价,让默克公司的计划受阻。强生与先灵葆雅联合销售消炎药物Remicade,如果达成交易可能会使它获得对该药的全部权利。

Avery Johnson / Ron Wins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