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与此同时,上榜的各大网站也积极响应这一行动。新浪和网易向网友发出道歉信,承诺要加强管理,处理相关责任人。搜狐网和中华网分别在网站和社区首页推出了致全体网民的一封倡议书,提出开展围剿低俗信息、清理网络家园的特别行动,让网络社区更加和谐有序。

  道歉信抑或倡议书,都不乏商业利益上的考量,但同时也隐含这样的共识:互联网低俗之风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7部门公布的19个存在大量低俗内容的网站其实只具代表性意义,面对这份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知名网站的黑名单,公众不禁会感慨:商业化程度已经相当完善,管理相对规范,专业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的大型网站尚且如此,整体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也完全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此现实下,“很黄很强大”的流行并不偶然。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互联网就鲜明地体现出它的两面性,一面是传递资讯,方便交流,改变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天使,另一面则是藏污纳诟,埋下罪恶因子的魔鬼。从网瘾少年,到因在网络上看到不良信息而诱发的犯罪,从“铜须门”事件引发的关于个人隐私的网络安全问题,到“艳照门”触动的网络公共道德底线,互联网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危害与隐患也如影随行。

  互联网在反思中得到发展,也在发展中渐渐走向堕落。互联网低俗之风的日盛,一是商业利益使然。流量和人气是网站的生命线,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之下,资本必须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网站自身的需求。而其次,则是商业道德感或许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虽然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但整个互联网还是一个新兴行业,没有形成自己的行业文化和价值观。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网民的价值观和观赏趣味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这两种合力之下,监管的意义尤显重要,只有强化监管,才能保证互联网不致继续迷失方向。但显然,只有道德意义上的“曝光”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要说看上去是那么不靠谱的“道歉信”。一个细节是,在曝光之前,这些网站均曾接到举报中心的通知,但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在“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现实之下,这样的监管更像是一种半推半就的默许和纵容。

  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唯一的方向就是上升到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以实质性的举措进行打击和惩治。与网络低俗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相比,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监管的投入上,目前都显得软弱和犹豫——我们缺的不是监管的级别和数量,而是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