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利于地方发展吗?


敬亭论坛上一篇《淮南为桔,淮北为枳,领导干部不是万金油》的文章,说新近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被领导及群众们寄予厚望,意思是这样一个制度的出台,就能有效地防止领导干部在同一个岗位或是同一个部门浸淫多年,拉帮结派,一手遮天,形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就能够有效地遏制时下天怒人怨的腐败。

如果《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的出台真能防治腐败也好,只是这种作用真值得怀疑。领导干部交流到其他岗位只要仍是领导干部,就仍能为所欲为,因为其手握人事权、手握财产支配权,谁能不听领导的话,谁愿意去得罪领导呢?特别是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非但不能有效防治腐败,可能还会影响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是地方大员,是一方诸侯。他们不管交流到哪里只要仍身为地方大员、他们就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同时要干出自己的政绩。君不见,一些地方的规划或政策刚出台不久,制定规划或政策的地方大员高升了,或调走了,新来的地方大员马上就否定了原先的规划和政策,原因是,若按上任领导的规划或政策干事,干出的成绩算谁的?前任领导回来看到成绩可能还会以为是自己当年的英明呢?那怎行,我得另来一套,一则体现个人的权威,二则也说明我在想事、在干事,至于成绩吗?那是统计和报表的事,是宣传的事。于是,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半拉子工程,一些政策朝令夕改,群众都无法适从。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影响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容易使领导产生短视行为。例如,被网民誉为换市长如“走马灯”的邯郸市,过去17年共换了8位市长,从未有一位市长能够任满五年。党政领导干部到一个全新的地方,熟悉环境起码要个半年到一年时间,随后是梳理各项工作,再到有针对性的制定经济发展政策,造福于民。现在明确领导干部要交流,不就是要领导干部要在短期内取得成绩吗?取得成绩才好上呀!于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短而快的项目接踵而至,全然不考虑节能降耗,全然不考虑环境保护。而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由于见效慢被弃之高搁。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还容易促成领导干部当老好人。反正在一地任职只是暂时的,何必去得罪人呢?再说,工作还需要别人去支持呢。因此,对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形成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局面,不利于正气建设。

如果能出台相关政策,杜绝上述现象,相信《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