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企业运作制度
企业内部事务是一个复杂的整体,需要一套复杂的、相互联系的制度去规范方方面面的行为。
许多人创办企业时,没想到企业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制度越来越多。企业规模越大,中下层的分工越细致、制度越严密。这与生物的进化很类似,单细胞生命时,只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的分化。到多细胞生命时,有的细胞就专司消化,有的细胞专司吸收。到高等动物时,进一步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从细胞的角度看,每一个职能都变得极其庞大。例如,胃有数十亿个细胞,心脏又有数十亿个细胞。与单细胞生命比,作为人体的某个系统、某个器官、某个组织的某个细胞是极不自由的。同样,与单个人相比,作为企业某个事业部、某个职能部处、某个科室、某个车间的个人也是极不自由的。好处是,作为人体的一个细胞,不需要自己获取能量,没有天敌的袭击,任务相对简单。作为企业的细胞,同样不需要考虑整体的市场风险、技术潮流、销售渠道或政府关系,工作也比较简单。
当企业分化到一定程度时,作为企业的创始人都难以理解其复杂性了。有些制度是企业创始人亲自设计的,这都是些关键性的制度。但是,绝大部分制度却是部下建议、部下设计的。有些制度还是社会设计的,如财务制度、三权分立的企业产权制度等。有些制度是临时性的,到后来却成了长期制度。到底这些制度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产生这些制度?什么情况下这些制度反而会起消极作用?制度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企业的领导者有深切的认识。
为此,我们需要回顾每一种制度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后来又产生了什么副作用,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副作用,怎样调整制度。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起来看一看,美国企业的内部制度是怎样产生和演进的。
第一节 企业生产作业制度
一、设计与制造分离:零部件可互换
我们知道,在现代企业产生之前是古代手工业的工场和作坊,工具简单,但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却很高。木匠、泥瓦匠、石匠、漆匠、铁匠、车匠、轮匠、船匠,即中国所谓的百工,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出结构复杂而精巧的房子、家具、机械、船舶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匠人,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成为一个优秀的匠人,则不光要有“师傅领进门”,还要“修行靠自身”,需要将自身的勤奋和悟性结合起来。如果要成为像鲁班那样的“总工程师”,则历时更长,要求更高。所以,在手工业时代,每个手工业产品都是“与众不同”的。制造者又是设计者。匠人头脑中有桶、有车、有船、有刀、有钟表的大概样子和大体尺寸,但是,面对不同形状和性能的材料,则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有时候发生了一些小失误,也会将错就错,改变部分结构,而保证最终使用性能的有效和耐用。
但是,由于设计和制造的一体化,手工业工人的培训时间长,工作综合化程度高,个人技能特别重要。这些特点都很不利于手工业工场的扩大。当某种手工业产品供不应求时,无法迅速增加供给,而只能提高价格。更值得注意的是,提高价格带来的新增利润并不能都落到工场老板手中,而要分相当大一部分给工匠,因为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工场老板,而是能干的工匠。工匠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垄断性,有意限制带徒弟的数量,放慢徒弟的培养进度,甚至“传子不传女”,防止手艺扩散。
不要以为手工业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在某些行业,如证券业、传媒业、大学、研究所等机构,从业人员仍然需要长时间培训,个人工作的独立性很强,工作成果很难量化检验。这些行业本质上仍然是在手工业时代,而且将长期保持下去。在美国医学界,至今仍然有强大的医生协会限制医学院培养学生的数量,延长学制,提高医生的进入门槛,保证医生的利益。特别是在各外科医生行业,如脑外科、心外科、牙科等领域,因为外科医生的手工艺人特点非常强烈。
但是,美国现代企业的内部制度不是产生在这些行业,而是产生在容易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行业。1780年前后,蒸汽机诞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不过,更加准确地说,这是一场动力革命,是可移动、可控制的自然能代替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使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制度成为可能。但是,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机械纺织工业已经使操作极大地简单化了,可以快速地、大规模地培训出合格劳动力,而其他手工业的操作仍然高度复杂。
解决这个难题的第一步是使设计和制造分离。
当然,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德国,世界各地各行业的手工工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探索使设计和制造分离的办法。事实上,即使在工业革命以前,也有部分设计和制造分离的工种,例如在铸造业,模具的设计是工件设计,而按模具翻砂则是制造。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景德镇的瓷器都是如此。
但是,在西方工业化历史上,标志着设计和制造分离原则确立的事件则发生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1815年,罗斯韦尔·李上校担任该兵工厂的领导。他是军人出身,在战场上,两支损坏不同部件的枪组装不出一支好枪,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因此,他来到兵工厂后,第一件事情是要求各种兵器的零部件必须可互换。
消费者的要求改变了生产者的流程。零部件可互换意味着设计与制造分离。只有每个零部件的形状和尺寸是完全相同的,才是可以互换的。这样,就必须对每一个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和误差范围予以精确的标识和规定。
罗斯韦尔上校没有想到,这个举动在工业史上意义重大。此后,设计就单独成为一个专业,并进一步发展出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各种与设计相关的知识体系。当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用精确的图纸绘制出来后,制造环节就可以按零部件分解成不同工序,每个工序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不同工种,为后来产生泰勒制奠定了基础。
由于工作的细分化,每个工人的培训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从这时起,具备综合技能的工匠逐渐被只具备单项技能的专家替代。1815年时,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只有36名不同专业的专家;到1825年,已经有100名专家。为适应这种专业化分工的需要,测量工具也从普通直尺,发展到游标卡尺、千分卡尺等。机床则从通用机床发展到各种专用机床。
1851年,世界工业博览会在伦敦展出,美国的许多工业产品如麦考密克的联合收割机,辛格缝纫机,艾尔弗雷德·霍布斯的不可拆卸锁头,塞缪尔·科尔特的连发手枪,都采用了可互换的零部件。而这时,英国、德国的工业品还只有少数实现了零部件可互换。
零部件可互换为美国率先进入大规模工业生产时代奠定了技术和制度基础。对此,中国可以无保留地学习借鉴。事实上,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已经学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