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理财 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生财富的起承转合
Four steps in the composition of human life
古人说,起笔宜开不宜合,以自然为佳;承接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迂回曲折,才是上乘。这本来是用于讲究作文的规矩,如今看来却更像是形容人生。人生所需,总不过安然、和顺,一生富足、小有余钱便满足。
专业人士偏好以“科学”“严谨”对待生活,包括财务的梳理。《钱经》反而倡导更轻松的理财方式,所谓张弛有道,不过分看重结果,做对每一个关键点的选择便好。
这本册子所提到的50个理念,看起来篇篇可成文,但其实环环相扣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我们应该如何走向富足的人生。
策划:《钱经》编辑部 编辑:王雪吟 文:钱三甲、张艳、周良军、李辉、任淑美、胡澜
起
INTRODUCTION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理性的开始往往比匆匆忙忙从容也更稳固,书中说“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说的是每一个开始对结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如果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那么我们就需要从现在开始悉心准备。
理财 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年轻是资本,年老是财富
将资本转化成财富,是一辈子的事。
理财是什么?
是炒股、买基金、投资房产?还是炒黄金、买外汇、再买几幅外国油画?若真是如此,我们又何必反反复复言必称“可持续性”呢?
本刊编辑身边就有一些真实的案例,显示把理财简化成投资的后果:某君在去年上半年借老爸的钱炒股票,从25万炒到了80多万,于是自鸣得意甚至劝身边的人把工作都辞了一起炒股。“苟富贵,不相忘”,看起来是帮朋友发财,实际呢?如今,他的股票市直已缩水至不足10万。炒房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最近深圳出现的“断供者”几乎都是炒房者。据某报纸报导“亿万富翁炒房炒成打工仔”,手里囤着69套房子同时有每月30多万的贷款要还。一旦房价下跌、市场转为观望,昔日的“资产”就变成了定时炸弹。
理财本来是为了让财务更健康,生活更幸福,让人的一生在有效的保障之下安然度过。但前面这几个实例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见,若把理财理解为单纯的“炒”(炒股、炒房、炒金),都难逃上涨周期大喜,下跌周期大悲的命运玩笑。
炒,是对理财的最大误读。
单一的金融产品投资蕴含着很大的风险,那进行有效的资产配置就是理财了吧?也不能这么说,想一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高起与资产价格暴跌并行,有效的资产配置未必能完全规避风险,至少在 泡沫破灭的那个阶段是如此。
理财是一种综合的个人及家庭财务规划吗?
这个答案最接近教科书,通过长期有效的金融资产配置,确实能够达到规避风险、资产增值、甚至财务自由的目标。不过财产规划固然重要,但忽略了职业规划,人脉投资、以及如果应对极端风险等内容,同样很难实现财务自由。金融资产投资只能属于狭义理财的范畴。
广义上理解,理财不仅是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财务规划,更是一种习惯,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资源,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外界影响,有些资源得到强化。把资源转化为财富的过程就是广义的理财。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随时随地的寻找被低估的资产,将手中的现金转化成这些资产,以抵抗通货膨胀,避免财产缩水。
自从金本位的体制解体后,为支持人类不断扩张的经济活动,信用创造的速度越来越快,货币泛滥成为一种趋势。长期来看货币必然贬值,只是有时快,有时慢,各个地区不同而已。特别是在当前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的情况下,货币资本的增值速度一定会落后于金融资本,完全的持有货币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比较一下20年前的物价和现在的水平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可见,狭义理财也就是金融资产配置的过程需要贯穿人的一生,即使不是投资高手,也可以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方法来战胜通胀。
职业发展也是重要的理财手段,它能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在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要想取得职场上的成功,职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比财务规划更重要。当然,也可以离开职场,选择创业,只不过这是风险更高的一种理财行为。可见,投资理财活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为什么说理财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人怎么对待财富,那么他也会怎么对待生活。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冲动的还是谨慎的、是勤奋的还是懈怠的、是勇敢的还是懦弱的、是偏激的还是温和的,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投资理财结果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可以窥见人性的复杂,投资理财过程中也是对人性的检验,理财同生活一样,是对人生的磨练。
年轻是资本,年老时财富,如何把资本转化成财富,这是一个投资理财的过程,将贯穿人的一生。那么,你准备好了么?
02三岁不早,六十不老
对财富的关注与管理是种负责的生活方式
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从小小顽童到耄耋老人,皆是只要开始便能走向美好
一个好的开端既可以为一生的财富规划打下基础,也会弥补因投入时间不足而造成的压力。
如果要从娃娃抓起……
为孩子理财,不局限于从小积累教育金。授之以金,不如授之以“点金手”。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才是对孩子一生负责的基础教育。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两三岁左右,孩童对钱产生概念性的认识,他们似乎意识到不同的纸片可以换取不同的糖果和玩具,这时就可以让孩子区分各种面额的钞票,并灌输些钱的概念;六、七岁的时候,孩子可以替大人买一些小东西了,这时不妨将买东西剩下的零钱送给孩子作为“收入基金”,引导其正确地进行支配。
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向让孩子灌输钱的重要性,让他们有用钱的意识,养成勤俭解约的良好习惯。可以说,对孩子理财意识的培养,越早越好。
美国培养孩子理财能力八法
1.认识各种货币
从小就注意让孩子识别各种货币,年龄小时,主要认识硬币,然后再认识数额大的纸币。
2.培养储蓄观念
从买冰淇淋开始培养孩子的储蓄意识,“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你25美分,等到明天再给你25美分时,你才能买来吃”。
3.使用正当手段去获得收入
对家中不用的东西可以进行拍卖,包括孩子闲置的玩具,以获得一点收入。
4.合理使用积蓄
让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去开支,使孩子体验使用储蓄买东西的愉快和兴奋,而且也培养孩子学会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
5.参与分享,体验捐献
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参加慈善、公益事业,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分享。
6.学会精打细算
协助孩子拟定一个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在孩子出险借贷行为时,及时敦促孩子还款,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7.用金钱奖励良好行为
巧用小额金钱奖励法,从一个角度告诉孩子,奖励他人的良好行为也是一种理财方式,让他人和自己分享。
8.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
父母自身行为会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
老年人决战于“稳”
老年人的资产基本固定,缺乏后续的收入,因此理财不再追求财富的扩大,而更偏重于财富保值和持久性稳定。但是,老年人拥有数目庞大的储备资金的优势是年轻人无法匹敌的。
老年人基本依靠积蓄和养老险生活。能否将这些储备进行科学打理,会直接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不注重晚年理财容易坐吃山空,参与激进型投资又容易产生亏损。老年人由于受年龄、体力、观念、习惯的限制,无法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冒险,其理财战略更应决战于“稳”。
老年人理财三项基本原则
1.安全是第一要务
银行留有应急金。老年人需要应付日常生活及生病等意外支出,安全和灵活是最应考虑的因素,每月定存一笔小额资金并设定“自动转存”,既可以收利息又不会因有临时支取损失全部存款的利息。
2.保持增值
防止“坐吃山空”,就要在安全和方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考虑存款的增值:中、短期定期储蓄可结合使用;投资安全系数高的债券产品,免税且逢加息周期收益也不俗。
3.鼓励消费
传统习惯,老年人只考虑为子女攒钱,对自己苛刻;如今应自己建立新消费意识,在旅行、健康和居住环境等方面提高质量。西方国家一直流行“反按揭”,既是把已有资产如房产抵押给银行得到现金保证老人的生活质量,享受生命。
03有钱人才能致富
人赶钱,两条腿;钱赶钱,四条腿
“有钱”是富有的最大推力
《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各一锭银子,并让他们在自己远行期间去做生意。国王回来后把三个仆人召集到一起,发现第一个仆人已经赚了十锭银子,第二个仆人赚了五锭银子,只有第三个仆人因为怕亏本什么生意也不敢做,最终还是攥着那一锭银子。于是,国王奖励了第一个仆人十座城邑,奖励了第二个仆人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认为国王会奖给他一座城邑,可国王不但没有奖励他,反而下令将他的一锭银子没收后奖励给了第一个仆人。国王降旨:“少的就让他更少,多的就让他更多”。这个理论后来被经济学家运用,命名为“马太效应”。应用在投资理财上,就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想拥有700万元的退休金吗?简单!只要你以100万元开始,投资年受益5%的一项产品甚至是固定利率储蓄都可以,以复利计算,40年之后,你就可以有705万元了。
可是,怎样才能解决“要成为有钱人就必须先有钱”这个难题?
如果你没有比尔盖茨的聪明脑袋和运气,也没有巴菲特那般有原则,也没有李嘉诚先生肯吃苦,那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始积累。
哪怕挣得再少,也应当挤出一部分钱进行储蓄和投资。金钱具有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当你把钱用于消费,就意味着放弃了它们未来可能会为你带来的收入。随着不断的积累,资产增长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你也离财务自由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财富积累阶段,定投和记账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理财方法。此外,致富还有其他的“捷径”:资本的定义不局限于金钱,技术、创意都可以成为致富手段。好的创意一旦成功可以带来大量财富,拥有卓越的管理能力可以成为职业经理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成为金领的必要条件、实用的发明创造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04理财规划撑起体面的一生
人生是最需要规划的财富
根据美国生涯规划专家雪莉博士的《开创你生涯各阶段的财富策略》中的建议,人的理财生涯规划应该是:
4—9岁
学习理财的基本知识,包括消费、储蓄、给予,并尝试.。
10—19岁
逐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增加学习使用信用卡和借款的课题.。
20—29岁
建立成人的理财方式。你可以准备买第一辆汽车、第一所房子。此时,资产配置很重要,你应该把收入的4%节用于投资养老金,还要购买人寿保险,并开始为孩子的教育费投资.。
30—39岁
你可能要更换住房、家具和车,但还要坚持为子女的教育费投资,同时至少要把收入的10%投资养老金。同时向孩子传授理财知识。遇到投资机会时要控制比例。
40—49岁
加大养老金投资比例,你的孩子可能已进入大学正在使用你储蓄的教育费,此时,你要开始投资自己的健康了。
50—59岁
切实把收入的15%—50%节省下来为养老金投资,你可能开始更多地关心你的年老父母,开始认真为退休做进一步决策。
60岁之后
向保本项目、收益型和增长型的项目投资。你可以从事非全日制工作,也可以寻找充实自己的学习机会。请记住健康和长寿是最珍贵的财富。
05像买衣服一样买股票
想要开始投资?别忘了四字真言“物有所值”。巴菲特能成为“股神”,就是总能发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在低价位买入。
我们鼓励消费,通货膨胀时期,钱不值钱,放在米缸里、枕头下不如拿出去运转;如果碰到“负利率”时代,就连存银行都不合适,若拿去消费,买那些日后价值有可能提升的商品,简直是一举两得。
笔者的一位朋友余女士,平时爱逛街,最擅长的就是“砍价”,用她自己的话说:买东西砍下3/4之后才物有所值。可是最近她心情不太好,因为手中的股票被套了5万多元,缩水近一半。“5万元够我买下一家小服装店呀”,她怎么也想不通,如此精于算计的自己会在股市上载这么大一个跟头。
巴菲特能成为“股神”,就是他总能发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载低价位买入。而国内损失惨重的投资者,都是A股平均市盈率超过60倍,房屋租售比超过400倍的时候还大举买入的人。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现在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任何资产的价格从长期来看都是上涨的,理财的失败往往是因为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以一个错误的价格买入。为何如此?
首先,一般人还不理解金融资产的价值与价格,比如天真地认为10元的股票一定比100元的股票便宜、风险低。其实,市盈率才是正确的指标,去年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达到60倍时,就意味着中国上市公司要保持60年的利润告诉增长,你还不亏,这可能吗?
租售比也是同样的道理,400倍的租售比就意味着你买了一套房用来出租,需要40年才能收回投资。也就相当于一个年轻人买了一套房后,直到临死这套房还在给别人住,只有傻瓜才这么干。
当资产价格远远背离价值的情况出现时,是听别人鼓吹“还要涨”,还是听理财专家说资产是多么优质?你要想贵不贵。想一想去年下半年有多少“有识之士”坚信房价还要涨,因为土地稀缺、刚性需求;又有多少人推荐蓝筹股,因为质地优良,跟随经济一同成长。结果呢?这些鼓吹者的话的确头头是道,但却忽略了最简单也是最致命的一点:太贵了。
必须承认,在虚拟经济中,价格背离价值是一种常态,因为人们的心理预期会影响价格的走势,甚至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因为价格背离价值就拒绝买,可能失去赚钱的机会。
除非你是短线投机高手,否则这样钱最好别想着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财是一辈子的事,是将家庭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而市场总会为你提供低价位介入的机会。在一生的理财规划中,逢低布局资产比起5000点买入并指望6000点卖出,更容易也更有助于你理财的成功。
当然,金融资产的合理价格很难判断,因为其中包含对未来的预测,可能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准。但这不妨碍你在价格远远背离价值时赶紧逃离,你也可以用定期定投的方式熨平合理的波动。
风险永远存在,始终买物有所值的东西就是要规避那些本不该给你的财产带来伤害的风险,这似乎和巴菲特的那条“保住本钱”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处。你若是因为经受了打击,决定把钱老老实实地存在银行,也不能叫选对。从长期看,现金存款这种东西逐渐不再物有所值,因为通货膨胀会将其价值吞噬。
所以,每时每刻都要留意寻找物有所值的东西,一件衣服不会永远流行,一种金融产品也不会时时刻刻值得拥有。
买股票和买衣服有何不同?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可价格往往偏离价值,每个人都愿意在价格接近于价值甚至低于价值的时候买入,对于实物商品是这样,对于虚拟的金融产品同样如此。
我们亏损的原因在于不能像买衣服那样买股票,有没有精挑细选?是不是想到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