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近日完成的报告认为,此轮经济调整,有外部冲击、宏观政策的因素,但也有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客观上需要一个较长的、相对完整的调整过程。当前虽然信贷快速增长,但短期因素较为明显,中国仍有必要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给市场传递明确的政策信号。报告认为,近三个月来,货币信贷持续扩张,给市场带来积极的信号,货币形势整体上是宽松的。但由于经济内在的活力尚未激发出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抑制,短期内还不会构成通货膨胀压力。报告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货币信贷政策措施:
1、中国的货币信贷政策仍存在空间,应进一步明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一是当前中国资本账户仍存在管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对较强,仍可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二是货币政策手段还有空间。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此外,中国的央票存量高达4.5万亿元,存在进一步供应基础货币的空间。三是银监会调整信贷政策,给银行进一步开发有盈利空间的贷款业务,特别是为开展与兼并收购有关的贷款业务提供了条件。四是中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包括创业板、REITs、PE等市场仍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仍可适度下调存贷款利率,关注银行流动性,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择机调整货币供应量。当前中国的信贷环境相对宽松,货币市场没有必要采取零利率政策。但是否进一步降低利率,并不需要过多担心利率有可能降到零后货币政策没有空间。如果仅仅因为担心货币政策空间的丧失,在经济体信心有所恢复的情况下错失降息良机,反而可能加大市场出现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性。在经济低迷时期,银行体系过高的流动性反而给银行带来压力,甚至有可能重新触发不必要的资产泡沫。为此,有必要密切关注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和财政扩张动态,通过央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回购业务等,适时调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3、为了使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用,应尽快推进必要的金融改革。当前应坚持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与财政政策配合大力发展担保行业,提高抵押品市场的流转效率,修改贷款通则以解除有市场需要的贷款政策限制,尽快落实发展PE、REITs及创业板市场的各项政策。在当前环境下,金融改革要比进一步的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大。
4、随时做好货币信贷政策转向的准备。从目前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仍需假以时日,中国经济也需要一段调整时间,通货膨胀压力并不大。但这一年来,世界各国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各央行也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形势极度宽松。一旦经济复苏,只要货币政策调整不及时,通货膨胀又将成为现实的压力。因此,央行应密切关注世界和国内经济形势,随时做好货币信贷政策转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