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序李逾之散文集《星光下的笛音》
连日阴雨,久未放晴,不知老天爷究竟想上演哪出大戏?暖冬尚且无人喝彩,倒春寒又怎会有人捧场呢?往年冬末春初,我照例文思艰涩,灵感的鸟儿扑翅飞向远方,唯余空巢,捡拾不到一粒啁啾。读书,上网,健身,聚会,这四类常规手段均可用来积蓄创作能量,却替代不了雕文琢句的兴会。
然则,今岁有所不同,我手头正捣鼓一部长篇小说,半年多来绷足劲头,狠打攻坚战,所幸月内即可杀青。这两百个白昼黑夜,我不敢夸口说什么“足不出户,目不窥园”,但压住数十单稿约,欠下一屁股文债,累得浑身骨头格格作响,则是实情。恰在早春时节,逾之来电,嘱我为他的新书《星光下的笛音》作序,当即我满口应承,竟毫无难色。
楚狂人接舆“凤歌笑孔丘”,我乃接舆远代弟子也,平生交友,不求其多,但求其真。友人或有才,或有识,或有趣,或有品格,或有肝胆,或有建树,要之,其骨不俗,其心不伪,宁为狂狷,不为乡愿,是我恒久持守之原则。两年间,我与逾之常相往还,讨论文章则惬意,切磋球技则欢心,评骘人事则每有暗合之处。此无他,气性相投也。
明代文人张岱尝有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荡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逾之固有奇癖,身在机关,心系文事,他在新浪网开辟博客,人气满高,无论年齿老幼、性别男女,群以“逾哥”称之,一入其精舍雅室,则流连半晌,不忍离去!无论在互联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逾之皆饶有人望和口碑,这一成就殊非幸致,绝非偶然。逾之待人必具足诚意,为文必用够深情,曾引来江东佳丽红袖添香,效仿孟光举案齐眉,一时间传为圈中美谈。
逾之的父亲乃是乡间醇儒,工书法而尚古风,家学渊源,早早根植于逾之的基因中。逾之酷爱古典文学,对古诗词间诸多妙语丽句尤其爱不释手,文章内外皆有雅人之深致。精炼的语言,婉约的风格,不乏谐趣和真情的表达,时时可见其笔触之灵动,性格之活泼,心地之单纯。逾之好思寻,也好探索,所作思辩之文常有妙论,令人击节。然则其特长盖在抒情文字也。综览逾之集中数十篇文章,虽风云气少,儿女情多,却饶有可观。
逾之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是球场上的悍将,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难得的是,他身居滚滚红尘之间,却不乏静气和定力。酒色征逐,歌舞喧哗,乃为世俗社会之常态,逾之出入既久,而清心素志宛如磐石不移,独守一方精神的净土,谈何容易?!
“数一数脉搏就知道爱不爱,看一看眼神就知道HI不HI。”逾之对文学的虔诚,对感情的执着,均超越常人和常度,不知者以为他苦,以为他愚,以为他不值得,知之者则明白他乐,明白他智,明白他已收获莫大的慰藉。
“逾陡峭山峰,之澄明胜境”,逾之以此佳句为博客名,我们从这副嵌名联不难见出其敞亮的胸臆,明澈的精神。这无疑是他的理想,有理想的人才会有行动,有行动的人总不会短缺希望的种子。
“以贴近灵魂的方式,写作和做人。用创作指导人生,用文化引领生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今生的优秀原创作品。”这是逾之的创作理念,他有此心,有此志,有此力,我为其友,能不欣然?!
古人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牛年尤以“勤”字为主题。逾之勉之!
2009年3月7日,于长沙市梦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