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政策支持
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受到政府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并且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在2007年9月通过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中指出太湖流域要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也指出要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十五”期间开展的“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验收技术报告中就提出要将有机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作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源头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11]。
综上所述,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有优越的区域优势、生态农业奠定的深厚基础、坚实的科技后盾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将现有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成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是完全可行的。
3. 太湖流域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制定发展有机农业的具体激励机制
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与肥料,是对现代农业的一种挑战和对农民的挑战。发展有机生产往往会引起生产成本的提高和产量的部分降低,例如席运官等[12]研究表明,由于有机肥的施用和劳力投入的增加使有机水稻生产成本较常规生产提高109%,但产量低于常规生产的10.4%,因此,为了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发展前期,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在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的具体激励机制,将有机农业作为一种降低面源污染的环保手段进行推广与补贴。同时要鼓励利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的工厂建设,对农民购买和使用有机肥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
3.2 建立有机生产系统的技术体系
有机农业除强调使用有机肥、作物秸秆和种植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外,还非常注重使生产系统的养分使用效率最大化与养分损失的最小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进行精细的有机生产耕作技术的研究,研究各种生产条件下的土壤养分供给规律与作物需肥规律,建立太湖流域有机农业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因有机农业生产如果有机肥施用不当,同样具有引起面源污染的风险[13]。研究建立起针对太湖流域作物生产的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种养结合的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3 加强宣传,培育有机食品市场
以有机农业为手段控制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显著优势是具有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作为拉动力,而有机食品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让消费者熟悉和接受的过程。因此,要加大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宣传,使消费者了解其产品的安全、健康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内涵,促使消费者愿意购买有机食品,在有益于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为保护太湖流域水环境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