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环球》杂志2009年第04期: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9-02/24/content_10883863.htm
易富贤
《诗经》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不要轻易破坏这种规律。在这方面,人类有很多前车之鉴。
比如,随着代乳品的出现和剖腹产技术的发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人工喂养和剖腹产。这种现象在短期内没有发现什么缺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公认自然顺产是人类繁衍进化的最佳模式,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严格来说,实际上没有任何代乳品是真正安全的。母乳喂养的孩子在生理、心理发育上都要优于非母乳喂养的孩子,并且成年之后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明显降低。而剖腹产会使孩子丧失第一次“锻炼”的机会,增加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母乳喂养和自然顺产对母亲的内分泌平衡、产后恢复也大有好处,母乳喂养还能大大降低母亲患乳腺癌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单纯用母乳喂养婴儿6个月,6个月后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适当添加辅助食品,并号召各国将婴儿纯母乳喂养率提高到80%以上。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4个月内婴儿的母乳喂养率城市仅为48.7%,农村也只有60.4%。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普通医院,剖腹产的比例不应该高于10%,但中国剖腹产比例却高达50%左右(局部地区甚至超过70%)。人工喂养和剖腹产比例的增高,威胁到中国下一代的整体素质,并额外增加生育和养育成本。
喂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已经对人口素质造成负面的影响。而基因选择则影响生命的最初始阶段,更需要格外慎重。完全排斥新技术是不现实的,但是需要提前制定非常严格的相关法律,不要再次让“非常态”变成“常态”了。
中国在基因选择上已有教训。1980年之前中国出生性别是正常的。但是随着人工选择基因现象的增多(中国各地均有规定禁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性别比急剧攀升,由此导致的婚姻问题将可能显性化。
“无癌宝宝”其实与性别鉴定一样,只是产前诊断,没有涉及到基因工程。而2007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变成了干细胞。这项技术在给很多疾病的治疗带来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可能给今后人类生殖带来一场革命(比如人工设计最佳基因组合的胚胎)。
受精卵之所以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就是因为它有多方面分化潜能,是全能干细胞。受精卵分化成成体干细胞之后,就不能发育成完整的生命了,而只能定向分化出特定的细胞和组织(如心肌、骨骼)。
人类基因库的多样性,是人类能够永续繁衍的重要保证,使得人类社会具有“全能干细胞”功能,既能“分化”出科学家“袁隆平”,又能“分化”出歌唱家“宋祖英”,组成一个完整社会,能够适应于多种生存环境。某些基因对于个体来说是“有害基因”,但是对于人类基因库来说却是“有益基因”,对于维持人类基因库的多样性非常重要。对人类基因库来说,Richest(丰富)比Fittest(完美)重要。一旦定向基因选择,将使得人类基因库由“全能干细胞”变成“成体干细胞”,人类社会难以永续发展。如果大家都将孩子定制成姚明,那么今后谁看篮球?谁从事工农业生产?谁从事科研?
时代不同,“高素质”的标准也不同,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28岁之后就在轮椅中度日,后面连说话都需要电脑语音合成器协助才能完成。但谁能说他不是“高素质”?带有“有害基因”的个体,可能同时也带有一些“优秀基因”,将这些“有害基因”筛选掉的同时,也将一些“优秀基因”筛选掉了。如果当初霍金的父母有条件进行基因筛选,这位“现代爱因斯坦”能够诞生吗?
歪竹子生直笋,带有“不良基因”者的后代不一定不优秀。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母亲就是死于卵巢癌,终年53岁。假如她这种卵巢癌也是因为“有病基因”,而她父母当初进行基因选择,还会有奥巴马吗?
对涉及到生殖方面的新技术,要慎之又慎,否则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