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四农”问题初步观察
党双忍
通常人们习惯讲“三农”问题。其实,经过三十年改革发展,现在已经演变为“四农”问题。所谓“四农”问题即在原来“三农”问题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但却是农业户口;是农村人却常年工作、生活在城镇。说好听点,农民工既是农村人,也是城镇人,说得难听点,既非农村人,也非城镇人。有些农民工,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压根就没有做过农活,学校毕业后就进城务工经商。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没有土地,以后也不会有。因此,很难说农民工还是农民了。
农村问题。宝鸡市有3个区9个县,其中4个平原县、5个山区县。137个乡镇,1735个行政村,70.36万农户,145.8万农村劳动力,281万农村居民(农民)。平均每个乡镇12.6个村、5130个农户、2.05万人、1万个劳动力;每个行政村有400个家庭(农户)、1610人、800个劳动力,每户4人、2个劳动力。宝鸡农村问题,主要是基础差、发展慢、贫困人口多。特别是南北两大山区5个县,地理复杂、生态恶劣、资源贫瘠、交通不便,发展困难。 这几年农村面貌变化大,但城乡差别扩大的问题仍很突出。
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增长21%,增加61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473元,增长35%,总额中占42%,增量占63%。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1345元,增长5%,总额中占38%。这两项合计占纯收入的80%。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和财产性的纯收入454元,占13%。转移性收入占6.1%。不能指望人口占60%以上的农民只靠分占GDP10%的农业增加值实现增收致富。全市约10万农户先富起来,有了自己的生意;一部分农户具有创业实力,准备开办自己的生意;有一部分农户具备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能力;有15万户家中有富裕劳动力,需要在农业以外寻找就业;有不足10万贫困户,需要特别扶持。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变化了的发展新格局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坚持“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
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创业问题、国民待遇问题、维权问题。争取享受和城市户口一样的劳动和社会保障。2008年全市从农业转移就业劳动力101万人,其中在本乡镇转移30万人,在乡镇以外转移就业71万人(本市37万人,本市以外34万人)。平均每户有1人在乡镇以外务工经商。平均每个行政村400个劳动力在外务工经商。根据典型调查,目前每个村约有20个农民工滞留在家,约占5%。据此推算,全市约为3.5万农民工。也就是说国际金融危机使宝鸡损失3万多个农民工就业岗位,再加上当年新生劳动力,目前共计约6万人等待外出就业。
农业问题。全市耕地625.8万亩,其中灌溉水田4.1万亩,水浇地194.1万亩,旱地424.1万亩,菜地2.8万亩。园地55.5万亩,其中果园51.6万亩,桑园2.6万亩。林地1428.1万亩。牧草地151.9万亩。 农业面临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低,以及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总的概括就是农业现代化问题,着力推进“三化四到户”,生产专业化、基础设施化、经营产业化,地权承包到户、技术信息到户、金融服务到户、合作经济到户。全市农业总产值133.9亿元,增加值78亿元。粮食总产169.9万吨,奶牛16.1万头、奶产量50.7万吨,水果100万亩、产量67万吨,蔬菜69万亩、75 万吨。30个骨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97个,农业科技园89个。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比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需求减少,价格下行压力增大,二是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加。直接影响的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这是两大块收入。市委确定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的奋斗目标,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1、提升农业。优化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2、扩大就业。这是当前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扩大内需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引导农民“洗脚上田”,离开土地,改变过多农民“土里包金”问题;3、支持创业。实施“小老板”工程,切实推进农村创业,支持1万名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可带动5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可促进农民增收。
2009年预计宝鸡GDP增长14.5%,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出3000多个就业岗位,推算可以新增加4.2万多个就业岗位。
宝鸡“四农”问题初步观察
评论
3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