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
没有人会怀疑,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网络时代。以信息技术突破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深入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而这使得读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青年人,网络闻读也是司空见惯。如此,网络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呢?其实,大我看来,一如既往也就可以了。为什么?因为虽然网络改变了我们的读书形式,甚至是改变了我们的读书习惯,但它改变不了读书的本质,即学习与思考。所以,应该怎样读书,其实还是要探讨一个读书的方法的问题,效率,悦情,博闻,升华,满足自我……
“读书宜楼,其快有五: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可见,读书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尤其是安详宁静的心理环境。“山以虚而受,水以实而流,读书当作如是观。”如果有了这样好的内在环境,那外在的物质上的贫寒与痛苦也就不再是什么困难了。“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因为精神之乐已远远超越了物质之乐,正如古人所讲,“理义之悦我心,刍豢之悦我口”。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萤入疏囊”、“雪映窗纱”、“凿壁借光”的故事了,全因乐在其中。如此又何谓“苦读”?又何惧“十年寒窗”?又何惧“头悬梁、锥刺骨”?正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更何况“有工夫读书,谓之福”。
读书也是要讲求方式方法的。先人讲:“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细加体味,会发现前人的结论,正是切中肯綮的。只是现在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传统的都是过去的,是不适合于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的。对此,我倒不以为然,因为现实告诉我,真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也有人说读书就应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种精神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却是不可取的。因为饥饿的人会饥不择食,并且会囫囵吞枣,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导致“食不知味”、“消化不良”。如此对待书本,则是不求甚解,一味的装书,最终做得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比如鲁迅描写的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孔乙己。故先人告诫,“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在熟读而精思。俗语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正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道理。读书贵在坚持,最忌一曝而十寒。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先人才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先人教诲:“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因为“疑乃可以启信”,“渐乃克底有成”。当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非要“雁过拨毛”,比如“独观其大略”的诸葛亮(有书记载,“四人读书,三人务精;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而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一定总是“一毛不拨”,因为不会读书的人常常不是不“拔”,而是“拔”的不是地方,或着是“拔”的“脏毛”,或着是“拔”的“病毛”。
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儒而无立;纂录故(古同顾)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失:泛泛的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的问题就是知道得很多,但是重要且有用的少;二失:喜欢古人的言行,总是引经拒典,模伤先人,结果思想保守,不敢创新和超越,这样的问题就是继承了传统学说,却做了个没有创新成果、没有独到见解的“读书人”;三失:编纂记录文献材料,顾及现实情况的各种利益矛盾,总是一遍还没有写完,就又改变思路,从头开始,这样的问题就是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四失:听说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于是决定马上跟在他的后面学习、模仿,却依然总是落在这些人的后面,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结果欲速不达;五失:喜欢读书作文,练习写作文章,却没有从根本上着手,积累生活闻历,锤炼语言文字功底,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其结果是只能读书,而不能作文。
那么如何对待书本呢?很简单,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要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首先要明白,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其次要懂得,如何来取?如何去弃?之所以“有些人做了书的奴隶,有些人则因噎废食,敬而远之;有些人在读了一些书以后,变成了书呆子,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原因并不在于他们读书太多,而在于他们的读书方法是错误的,他们对待书本知识的态度是错误的。他们把书本知识看成是“万应灵药”,企图用它来“以不变应万变”,结果脱离了实际,读书读出了祸害。
用这种态度去读书,多么好的书,多么有益的书本知识,在他们手里,也会成为有害的东西。但是,如果用相反的态度和方法去读书,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读书,用一种分析的态度去对待书本知识,那么,应当说,书越读得多,人会变得越聪明,而绝不会越读越呆、越读越傻的。高尔基曾经这样描写:“几乎每一本书都似乎在我面前打开了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口”、“书越读得多,书籍就越使我和世界接近”。我相信,凡是善于读书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
教条主义不是读书的必然结果,更不是读书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教条主义者,并不是读书很多,而是读书很少的人。知识偏狭,往往是某些犯教条主义错误的人的通病。这种知识上的偏狭,也助长了他们思想的片面性、主观性。当然,读了很多的书,书本知识比较丰富的教条主义者也是有的,那是因为他们读而未思所以“罔”。比如那个“买履”的“郑人”,我想他肯定是个读书人,不然他怎么会懂得“先自度其足”呢?(来自《给世界一个转动的理由》)
参考资料:第三次科技革命(来自百度百科)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18]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9]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20]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22]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3]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24]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25]
注释:
[1]彭献成:《试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的原因》,载《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6期。
[2]刘仲:《发展技术论》,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215页。
[3][14]彭树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载《西北大学学报》,第25卷(第88期)。
[4][7][15][18][19]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291—293页、280—294页、298—301页、302—303页。
[5][10][11]陈能宽主编《理性的辉光:科学技术与世界新格局》,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17—20页、13—16页。
[6][20][22][23]胡才珍:《精粹世界史: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158-159页、160—164页、164—168页。
[8][24]吴光宗、戴桂康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8—94页、238页。
[9]刘大椿、马书春:《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载《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12]陈本红:《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科技革命》,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3]钟伦荣:《科学技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6][25]孙衔、刘迅等著:《简明新技术革命知识辞典》,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133页、139页。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资料室编《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介绍》,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21]林今柱等著:《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命运》,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