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
五、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加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重视国内地方肉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改进本地品种,培育适合我国的肉羊新品种、新品系。加快引进种羊扩繁速度,降低种羊成本,提高供种能力。广泛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在优势产区二元及三元杂交生产肉羊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肉羊优势区域的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情况,筛选推广相对稳定优良的杂交组合。在各优势区域范围内逐步建立健全羊品种协会,制定品种标准、实施品种登记与性能测定。
重点建设内容:根据优势区域发展需要,按梯次新建和扩建一批省级原种场、县级繁育场和乡镇改良站。
(二)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观念,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在农区专业养羊户和大型养羊场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并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加快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在养殖小区突出抓好品种、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和产品等五方面的标准化工作,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饲养标准化、防疫制度化和产品规格化,促进安全优质羊肉产品生产。推广标准化生产体系,使二元或三元杂交羔羊8~10个月体重达到35~40 公斤上市,生产高档羔羊肉。
重点建设内容:在优势区域扶持建立现代肉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示范基地内养殖户建标准化羊舍、青贮窖及其相关设施予以支持。
(三)舍饲半舍饲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善牧区因超载过牧恶化的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应在稳定养殖数量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生产性能。根据草场面积、草场生产力和季节变化,合理调整载畜量,达到草畜平衡,使草地真正发挥生态和经济双重功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相应饲草基地,并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
重点建设内容:对实行舍饲半舍饲的饲养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在饲养设施设备建设方面予以扶持,如:青贮窖和草料棚建设,切割揉碎机等牧业机械购置等。
(四)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
饲草料是养殖业的基础,的饲草料均衡供应体系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物质保障。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实行“三元”种植结构,开发专用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改变传统饲料结构。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大对超载过牧的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保证草畜平衡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重点建设内容:鼓励优势区域增加青绿饲料生产,采取多种方式推行秸秆饲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菜饼粕和单细胞蛋白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扩大饲料原料来源。
(五)加强加工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活羊交易市场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检疫检测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加工产品质量,打造中国著名羊肉品牌,形成稳定的羊肉安全优质生产供应基地。鼓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实行品牌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中国著名羊肉品牌。建设现代化的畜牧业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各种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形式,逐步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建设内容:加强活羊交易市场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根据运输半径合理布点,在优势产区建立肉羊交易市场,便于活羊流通和交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优势区域肉羊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品种引进改良,加强饲草基地、舍饲设施、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区农业部门也要加强项目整合力度,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好制约肉羊发展的“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拓展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肉羊产业。
(二)加强政策支持
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利用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强对养羊大户和小区引进肉羊良种、草地改良、棚圈和青贮窖建设等方面的鼓励引导。争取肉羊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大型养殖场用地、用水和用电的优惠政策。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三)加快新技术推广
加强优势区域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良种繁育、杂交利用、人工授精、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技术推广。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活动。积极开展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媒体开展优质羊肉产品推介会,扩展消费群,培育稳健的羊肉市场。
(四)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资源,形成高效的肉羊优势区建设机制。引导企业和养殖者组建肉羊行业联合会、生产协会等组织,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我国肉羊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