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行审批
股票发行审批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估值差异悬殊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中国股市存在“壳资源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发行审批制度相配套的逻辑是由政府从市场中选出“好公司”来发行股票及上市交易,这是一条中小投资者感到放心、从而充满政治正确的规则。然而正是这一规则,导致中国股市成为悬河,上市公司无论质地好坏,均以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同行业同类质量非上市企业股权市值的价格在流通市场上交易。这一现象又使得谋求上市(而不是创造利润)成为中国企业家实现创业价值的不二之选。中国股市大量的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于是随着上市公关或“创新”相伴而生。
事实上,腐败活动只是发行审批制度引起的显而易见的症状,这一制度更大的麻烦是阻断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的身份转换,从而加剧了市场的“大起大落”。拿2005-2007的空前大牛市为例,早在2006年中期,已有无数上市公司认为市场发生高估,从而纷纷提出了增发新股的动议,而非上市公司面对火热的股市,发行上市的热情也空间高涨。但由于发行审批制的存在,上市公司增发经过“预沟通”、停牌沟通、申请通过部会、过发审会,往往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期间。这期间内幕交易横行不说,上市公司往往因此错过了发行良机(有些错过竟然是因为发行定价与市场价出现了巨大差异而被审批机关人为叫停所致)。由于市场缺乏来自上市公司增发这一应对市场暴涨的自然而然的庞大筹码供方,当然加剧了上行的力道。相反,在市场极度低迷期,公司回购也因审批制的存在而显得迟滞,其也相应加剧了下行的力道。
可以想象,在上市审批制度在猴年马月真正得以取缔,公司在依法披露信息之前提下,仅因“有人愿意购买”这一点而得以成功发行及上市交易,那么,无论是尚未赢利的亏损公司,还是利润丰厚的优质企业,均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其企业价格。彼时,“壳资源”将不再具有价值,发行上市活动中的腐败现象亦将大为减少,企业上市与退市均不影响对其价值的估量。
沪深市场建立以来,过去十数年间,人们试图通过创新新的交易板块来从某种程度上降低发行上市审批制的影响。这方面的显著尝试包括法人股交易系统及创业板等等。但是,在过去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取消审批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根本不可能对企业进行适当的定价,从而,价值投资在中国亦只能以屠龙之术,虚妄地存在。
2、涨跌停板
股票交易中的涨跌停板制度,亦是作为对中小投资者的安慰剂而引入或创设的规定。它使得股票在一个交易日的价格变动不会超过某个百分比,从而试图达到令投资者安心的效果。但这一制度因其妨碍了市场以当日信息为依据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价,从而妨碍了在超出涨跌停板范围之外的价格上进行交易的可能,最终妨碍了正常交易的进行。市场在某一天因为缺乏买家或卖家而交易停滞,次日又要在新的当日信息基础上开始交易。如果没有新的相反信息,市场一般会因前一日未能实现的、或因之更为放大的交易饥渴、或仅仅因为惯性,而引起更大程度的单向运动。市场上存在的所谓主力,也利用涨跌停板制度进行资金消耗甚少的拉升或打压操作(所谓“封停技术”)。
可以说,涨跌停板制度不仅不能达到规则发明者意图的效果,它反而因为阻止市场对信息作出一步到位的判断而降低了市场发现价格的能力。它极为有效地增加了市场的赌博和戏剧色彩,究其正面意义,除了使投资者可以在虚假的停板价格上临时睡一觉之外,看不出任何其他效果。
3、隔日交易
每一项妨碍市场的管制措施均以保护市场的名目出现,所谓的T+1制度当然也不例外——这一规则的发明,据说是为了节制市场投机行为。规则要求非常清晰:当日买进的股票只能次日卖出。换言之,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你将不能在今天现时相同的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回转纠正,而只能在明天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加以对冲操作。毫无疑问,它使市场的赌博属性大大增加了。
4、交易佣金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股票交易全部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电子自动撮合,这是中国股市惟一比美国股市先进的地方。在这种交易模式下,证券公司的经纪服务事实上已无任何实质内容。但市场仍以“经纪佣金”的名义,向所谓的券商行业每年支付着千亿以上的交易成本,券商行业象政府收取印花税一样享受着市场交易带来的福利。这是多么温馨、残酷、荒诞又非常真实的人间喜剧。
中国股市尚待纠正的几大陋规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