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井”和“丼”
贺宏亮
某日在流沙河老师家,同去的康兄向沙河老师请教“井”与“丼”两个字。沙河老师说,“丼”就是“井”,中间的一点是井中看到的“一点天空”。康兄又问,小时听大人说,“井”中有一点即“丼”字,念“ter”,平声。沙河老师说,应该没有这个说法。
我回来后查了一些有关材料,略有心得,记录如下。
查《说文解字段注》五篇下,“井”字小篆,中间有一点,显示《说文》认为“丼”为“井”字的初形。《说文》对“井”的解释是:“八家为一丼,象構韓形。…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屬皆从井”。 《段注》认为中间那“一点”是“罋之象也”,意思是以瓶汲水。
但是在李孝定编纂的《甲骨文字集释》内 ,甲骨文“井”中间没有一点。已知的卜辞中,此字皆用于「井方」、「帚井」等处,都没有用来指涉水井。庞小霞在《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6期上发表论文《释井——兼论甲骨文、金文中井(邢)方、井(邢)氏、井(邢)国之关系》,她的文章考察了“井”字字形和意义的演变,指出甲骨文、金文中的“井”当其作为地名、国名、族名含义时即传统文献中的“邢”。甲骨文中的井(邢)方,金文中的井(邢)国其地望均在今邢台市一带,二者之间存在地名、地理上的传承关系。
周代的金文,周法高编纂的《金文诂林》与《金文诂林补》中就区分 “井”与“丼” 为两字。井字在很多地方可以通假作“刑”或“型”,也用来作为地名或人名。“井”和“丼”两字截然有别,但都找不到一种用法是指涉水井的。根据全广镇《两周金文通假字研究》(页205)与吴其昌《金文世族谱》(卷二页五至六、卷一页十八至十九),中间有一点的“丼”,皆与姜姓之奠 (郑) 氏有关,例如:壶之“丼公”、 鼎之“丼叔”。中间无一点的井字,与“邢”字相通 ,受封者是周公之后,为姬姓 。例如麦鼎之“井侯”。许慎《说文》指“丼”字是“井”字的初形,把两个字误为一字,是有问题的。
在《说文》中有个“阱”字,并说“古文从水”。《段注》说此字“穿地陷兽”,“于大陆作之如井”。但是照我的理解,“丼”字除了是用来作为地名或人名外,也有可能是“阱”的初形,中间那一点是被捉住的野兽之象。远古游牧民族设置陷阱(丼)捉拿野兽,安顿下来定居掘井取水,应该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取水之“丼” 的意思要晚出一些。再后来,“八家为一井”,就有了“市井”人群聚居之意。至于因为井栏的整齐,而引出的“井然”之意,就是更晚出现的引申涵义了。
另外,“丼”字现在汉语已经不用,但还出现在日语里。但也只是在日本料理店的菜单里偶尔会出现这样的字,其日文发音如中文的“冬”的第三声。在江南的一些乡镇地名中使用此字时,读音与日文发音相同为“冬”。随便举个例子:浙江省文成县大峃镇垟丼村,邮编325300。查宋人丁度等撰写、清人方成珪考正的《集韵》中:“丼:都感切,音黕。投物井中声。”念如“dan”。而在东北方言中,念“丼”为“der”。丼的含义大概和“傻乎乎”差不多。比如一个人为人处世很差劲,做了一个很出乎意料的事情,就说他这个人“真der”。“d”和“T”可互转,所以康兄小时听大人说此字念“ter”,平声,也真是其来有自也。我也听说过某人很“ter”的说法;四川话中确实有“ter宝”一词,意思就是“傻乎乎”。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