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公布年报怎能“躲猫猫”?


                       2009-03-25《北方经济时报》

    目前正是上市公司披露2008年度报告的密集期,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在按照当初的预约时间有条不紊地公布年报。去年的业绩到底如何,会交给投资者一份怎样的答卷,又会有怎样的利润分配方案等,年报一公布,至少投资者能够做到心中有底。

    从最初的每年只公布一份年报,到后来的须披露半年报与季报,及至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年报前需进行提前预约,体现出证券市场监管的一大进步。但从近几年的情形看,预约后又食言进而拖延公布的上市公司亦大有人在。

    事实上,在今年同样没有例外。有统计数据显示,截止3月19日,沪深两市共有101家上市公司推迟了年报披露时间。在这些上市公司中,有一次变更的,也有连续两次变更的。

    其实,如果上市公司存在不可抗力的因素而推迟公布年报,本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于,某些上市公司在公布年报“躲猫猫”的背后,却隐藏着“猫腻”或有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3月17日,本是兴业银行披露年报的时间,可该上市公司却临时变卦。兴业银行的公告显示,因公司董事会认为年度报告中有关事项尚待进一步论证而无法如期完成,公司已向上证所申请变更至2009年4月28日披露。这不是兴业银行第一次变更披露时间,事实上,兴业银行此前预约披露年报的时间为3月31日,后来改为3月17日。上市公司能够提前公布年报,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因为高管薪酬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兴业银行才不得不玩起了年报“躲猫猫”。

    显然,兴业银行的“躲猫猫”并非只是“论证”这么简单。去年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问题曾经引起市场的巨大争论,今年又因为有财政部的“限薪令”出台,所以对于作为首份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年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其高管薪酬问题定然会引起市场的格外关注。兴业银行的所谓“论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避免撞到了舆论的枪口上而已。但是,兴业银行的“躲猫猫”行为,影响了投资者的知情权,也导致其自身形象打折。毕竟,在年报要披露的关头,上市公司怎么会还要“论证”高管的薪酬呢?

    兴业银行因为公告了推迟披露年报的原因,才引起市场的关注。对于更多的上市公司而言,推迟披露却又不说明原因,只是与证交所进行沟通一番,更容易引起猜疑。即使是作出相关解释的,也大多将原因归结为“审计工作量太大,时间来不及”等客观因素上,但是,上市公司本身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而且,像上海新梅、*ST湖科等上市公司,在其推迟公布年报的背后,股价所表现出来的诡异变化,很难让市场不将其与信息泄漏与内幕交易等等联系在一起。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谁是真正的赢家?谁又会是输家?其实已经一目了然。

    上市公司披露年度报告,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既能折射出其公司内部治理的状况如何,又能反映出其对于投资者的态度。笔者以为,上市公司不仅不应该漠视它,更需要高度重视。而类似年报“躲猫猫”的现象,监管部门需出台制度加以规范,防止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

    http://www.bfjjsb.com/gn/Info.aspx?id=3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