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等:美国人靠钓鱼可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痛?
郑风田 江今启 中国人民大学
走,去钓鱼去
在次贷危机下,美国人的财富集体缩水,社会失业率迅速增加达到8%(上个世纪危机后最高的失业水平),生活水平也大不如一年前。但消费惯性(即消费理论的棘轮效应)的作用使得美国人很难在短期内减少他们在休闲娱乐上的时间花费。可是面对着收入下降的约束,再像以前一样去享受那些代价不菲的休闲,那是不可能的了。
习惯了享受生活且精明的美国人很快就找到了新的休闲替代品——去钓鱼。如今年2月,在温尼帕苏科湖(Lake Winnipesaukee,位于新罕布什尔洲)举行的一个冰钓年度盛会就吸引了将近5500名垂钓爱好者。这个数字,比最大历史参与人数还高出7%。
钓鱼,既简单又经济实惠的休闲方式。
美国的多个数据表明,相对于以前那些昂贵的度假,不菲的晚餐和购物,垂钓既简单又经济实惠。它已成为经济危机中的美国人休闲娱乐的一项好选择。
如Mike MacDonald,一位刚从其在温尼帕苏科湖边所搭建的简易小木屋回来的美国人,给算了一笔经济账。6美元就可以买到一筐诱饵,可以够用一整天,几乎人人都可以消费得起。如果你要是计划到冰天雪地的新罕布什尔州湖(New Hampshire lake)去冰钓的话,还可以顺道溜溜冰滑滑雪,一天下来就可以省下一笔数目不小的滑雪缆车钱,80美元。
根据美国钓鱼运动协会等的相关报告,从冰冷北方的冰钓到田纳西的飞钩钓,垂钓人群规模正在上升。对于家庭来说,它是一种便宜的户外休闲方式。它可以削减家庭的杂货店账单。而对于那些新失业的人来说,垂钓可以散散心,放松放松抑郁的心情。
在经济衰退时去钓鱼,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经济不景气时选择去钓鱼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在上个经济衰退期,钓鱼就已成为很多美国家庭的选择。根据美国运动商品联合会的统计,从2001年到2002年,短短一年,人们在钓杆等器具的花费就上升了12个百分点,销售总额达到3.43亿美元。
在经济危机时发展垂钓产业是一个多赢选择,值得鼓励
还是根据运动商品联合会的数据,当2007年美国经济开始陷入低谷时,钓杆等器具的销售收入就创了10年来最高额,达到3.65亿美元。如果把钓杆、诱饵、线等设备的花费加起来,那休闲垂钓在美国就是一个22亿美元的产业,这其中还没包括人们在垂钓旅途、衣服和课程学习上的投入。不光如此,它还可以带动很多其它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前后向联系。如可以带动广告业,由于受钓鱼需求增加的影响,很多垂钓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就纷纷打起广告,像ESPN等体育媒体发布的垂钓广告就明显增多。垂钓资格(执照)等的销售也空前火爆。此外由于垂钓时需要驾车和驾船去,这样还可以增加汽油等的消费。当然,除了这些经济效益外,垂钓还有很多社会效益。如减少因失业而抓狂的人群,降低他们因失业而干出些类似抢劫等违法活动的可能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还比如这项活动是一个绿色休闲方式,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压力。如此看来,在经济危机时,发展钓鱼产业还是一项不错选择啊,是一个多赢选择。
(编译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江今启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