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的思维之花结智慧之果
李华新
那天,绍武见我说,要送我们一本书,说它最近出了一本书。我说,好啊,等待拜读。几日后,在单位的收发室又见到,我说,书还没有看到,晚上要失眠了。绍武见状边说,它的车上有,就到了车后备箱拿书,书是刚刚寄来的。一看,才知是属于“印客”的书,是当下在网上流行的一种出书方式。作为网上的博客,要出书是可以通过印客的方式来出书的,因为,绍武的书是对E 时代的感悟和受E时代的感染要表达的东西。因此,用这种方式是最便捷的。但是,这本书名为《第N条道路》,既然是属于e时代的,那么他的行文方式和叙述方式,那就会与传统的方式不一样。自然最重要的不是何处印制出版,而是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方式与传统方式的异同。因为,重要的是属于思维层面的东西,这是属于一个人心智的脑力的东西,也是属于拥抱当下生活和反思生活之后的结果。
我在拿到这本书之后,我便在济南最热的一个春天,在那拂面的春风,已经是具有夏日般热情的温度下,便在泉城公园(过去的植物园)里边走便阅读,读到感兴趣的章节,便随便找一处做下来细细品读。
这本书也许是在印刷出版方式上有不同,除了没有书号之外,也没有责任编辑。因此如何出,那就要看作者自己的功利。而绍武似乎是得到了真传。这本书还是出得像模像样的。由是可以感到这是作者对时代叩问的结果和产物,也是自己记录这个时期完整心路历程的实录。
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e时代----清晰的混沌,这是一个对于处于e时代前夜的社会思考,也是对当下的人文现象的思考,行文处可见作者的对社会关注的迫切和见识;中篇,e时代----沸腾的生活,则是自己的星火策划中心创办过程中的实例和个人感悟,这是真正具有独特感觉到文字,从中人们可以有所感触,尤其是对于当下需要创业的莘莘学子来说,不啻为一本教科书。e后时代---生活中生活。则是他对如何活着的一种感悟,那就是人要出滋味、感觉、健康、自由、快乐来。不过这些感触,往往是点到为止。有些意犹未尽。而且这也似乎是做惯了电台记者之后,往往是是文字比较简洁直白,但是哲理的思考和意蕴往往就会少了些。
十多年前和绍武同在专题部是同事,随后他到新闻中心做《金山夜话》节目的导播,这一导就有差不多10年的功夫。对于他过去只是一般的熟识,没有什么深谈,但是,总体的感觉是他热情,待人诚恳。至于思想深处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感觉。如果不是这本书,自然也不会走进他的内心深处。而现在阅读在这本书,你就可以很轻松地走近他的思想深处,看一感到他关于e时代的思考,因为绍武要做的就是关于e前时代和e时代中,人们所走的各种道路的景象,就是在探究描绘e后时代的人们将要走的第N种道路,而且作者的本意,就是对那些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们能够有些启发,如是绍武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因为是来自博客上的文章,因而其中的那些文字是质朴的和没有任何修饰的,是具有一种网文的原始态的那种感觉,而且里面所谈的都是来自自己的真实生活,没有那种文人的无病呻吟的东西,因为这是自己写给自己看到东西,也就少了那些言不由衷。因为,作为博客的文章,如果再做作,那就真得是没有意思了。于是,这本以全新方式操作印刷的书籍,他的价值似乎就是体现在是以我心写我情,如果假以他手,那就不是原味了,也没有 了印客的自我主张和感觉。
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代印客的生活的精彩,因为在印客的世界,人们会感到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己的真性情,就是自己对个人命运的把握,或是唏嘘不已,或是粗糙
感人,或是真情流露,或是心灵写实,但是他关于自己的父亲、哥哥、姐姐的那种感情,确实让人感到在中国传统彩色极为浓重的人文色彩中,能够秉持自己的现代人文观念,正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善良。而这一点在他所写的生活中的生活中 ,我们就可以感到他和自己的妻子一道骑车,从济南到青岛拜望老岳父的描叙,就可以真能感到了,那就是在他儒雅而敦厚的情感之外,他内心的驿动,无不是用具体的表现来进行证明。而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东西,就是邵武的人文理念,并且支撑他一直走到现在。
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人们心目中的宇宙会不断地向外扩张开去,而就个体生命来说,人生的风景却在这种扩张中相对地敛缩,曾经喧嚣灵海的汐潮,在时序的迁流中,已如浅水浮花,波澜不兴了。谈写流年,就是要恬淡而缓和地解读生命,通过文字来重现一个鲜活的生命真实,描绘一种生灭流转的人生风景。
----这样的风景是属于个人的。
-----这样的风景深处,确是有你自己的感触。
时间在销蚀生命的同时,自然也接受了记忆力的对抗——往事总要竭力挣脱流光的裹挟,让自己沉淀下来,留存些许痕迹,使已逝的云烟在现实的屏幕上重现婆娑的光影。而所谓解读生命真实,描绘人生风景,也就是要捕捉这些光影,设法将淹没于岁月烟尘中的般般情事勾勒下来。
---能有几人记录下自己来呢,几乎没有人对自己如此负责。而现在你在记录一个时代,那么你就是为大时代负责。可惜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
许多生命的图像,在心灵的长期浸染下,已经成为一种前尘梦影,旧时月色,一似飘逝的过眼云烟,或则了无踪影,或则漫漶模糊。由于追忆属于想像的领域,它是在时空变换条件下的一种新的综合,新的加工,因此,凡是追忆都会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夹杂着本人对于过往情事的重新诠释,包括赋予它以当时未必具备的新的意蕴,新的感受。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无论回忆也好,捕捉光影,勾勒情怀也好,充其量只能是粗具形体的原始素描,而绝非摄影机下原原本本的照相,更不可能是那种记录三维空间整体信息的全息影片。
----多少年之后,会发现作为印客的价值,而现在这样的出书,是绝对物功利色彩和倾向,而这样的出版物,只能是属于个人。
--很多东西,人们经历了大都是流年碎影,你记录或是还原,再现了,那这就是价值。
当然,就算是原原本本的摄像或者全息影片又怎么样,年光已如飞鸟般地飘逝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个个空巢,挂在那里任由后人去指认、评说。有人说得更为形象: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经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满地狼藉的黑白瓜子壳。
这是王充闾的话,我对它的文章比较喜欢,这些观点和论述。也有我的点评,也望绍武能够心领神会。像一些文章,具有原生态的感觉。不错,可惜的是这些东西,还是让人感到有的东西,还是可以更精致一些的,因为那些你和朋友的故事,有的的确是在自我的圈子里是饶有兴致的,可是成为公共阅读的东西,那就未免有些狭窄了。因为不管是大时代,还是当下个人的生活,还是需要那些见微知著的东西,有时还是需要一些大气磅礴的深邃,而在这一点上,那些博文的唠叨,很是温馨,可是未必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因为不管是何种兴致的出版物,一旦出版进入大众的阅读视野,那就是你是心扉完全打开。而因为现在的类似的东西太多,也就会产生一种阅读疲劳。
绍武说,他很庆幸能够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就是说既在体制之内,又在体制之外,做新闻记者保证了自己最基本的生存,而自己所创办的星火策划中心,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发现。使得自己本身的人生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用新闻的视角观察社会,用策划的视角考察人身。而且阅读这本书,你就可以鲜明地感触到作者对生活的那种感受和入世的积极。
因为是自己作为印客的书籍,因此,有些照片如果是处理的更好一些,更精致一些,似乎是更能为本书增色,而本书的图片显然是不够精致,而且书籍的装帧还是显得有些传统,似乎是现代意味淡了些。
作为同事为邵武高兴,因为作为同行,我深知在流媒体时代,声音的魅力依旧是声音本身,而作为文本的流传,则是一种期盼和投入心力脑力的结果,而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