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曾是一幕悬疑剧,但结局却以失败告终。
3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否决了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提交的重组计划,并迫使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瓦格纳辞职。
当这个曾被美国人引以自豪的支柱产业突然走向落魄时,作为世界汽车诞生之地、美国三大汽车集团(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大本营、享有 “世界汽车城”美誉的底特律此时也仿佛成了一座孤独的城堡,乌云满空弥漫。
素来强势的美国汽车“三巨头”,何以在金融危机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成为国际汽车界倒下的首批汽车巨头?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真正打倒美国汽车“三巨头”的并不是金融危机本身,而是他们自己,是它们此前盲目的并购与扩张。
然而,又一个窘境摆在我们的面前。因为就在奥巴马否决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提交重组计划的前十天,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提出未来三年我国的大汽车集团将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用政府的话说,中国目前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但产能过剩、行业散乱一直是汽车业的顽疾。政府希望能像全球汽车强国发展的路径那样,通过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造就行业规模态势,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集团,振兴中国汽车产业。
应该说,针对中国汽车规模偏小,国家鼓励重组扩大本无可厚非。但事实却告诉我们,重组并非“万金油”,规模大就未必就强,大而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其实国际上很多小的汽车企业,如法拉利、保时捷等,经营规模虽不大,但其由于专心经营细分市场,反而能迅速成为市场的强者,还有一些国际知名汽车企业,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惜将此前并购而来的品牌拆分开来,如宝马出售陆虎等,当然,还有通用、福特出售旗下萨博、欧宝、沃尔沃也是一例。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所以,对于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做细分市场的强者,或许比做单纯的规模前者更具意义,在大型企业如何并购、中小企业如何整合、行业之间如何联动等一系列问题还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时,还不如抓紧时间苦炼内功,让现有产品得以品质提升。
而只为单纯的响应政策而推动汽车企业的重组的话,只恐怕下一个面临“底特律危机”的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