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额拨款 差额拨款 自筹自支 财政供养


  全额拨款 差额拨款 自筹自支 财政供养,对于这几个概念,在单位上班的人应该不会陌生,但对于其具体的含义或许掌握的并不是很准。只有当它切实触及到我们自身的利益的时候,我们一般才会去认真的去关注它。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一种心态吧。当然,由于工作的原因,有时需要很精准的掌握这几个概念,所以还是有必要去多了解一些。这些就是我听到的,或是从网上找来的,看一看,当你需要的时候,也许能解疑释惑……

       我们国家现在的管理体制中,划分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几大块,国家机关的经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即国家机关的所有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而事业单位又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类型。

  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一部分非营利性机构(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差额拨款类型,差额拨款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非固定部分为4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拨款单位要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事业单位的经费已经开始逐步向实行自收自支过渡。而那些有产品和创收能力的事业单位国家财政则不拨款,采取自收自支的财政管理形式。

  全额拨款,与差额拨款一般是吃“皇粮”的单位,如某“皇粮”单位为全额拨款单位,既所有人员的工资和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由国家拨款,差额拨款的单位是国家拨一部分,单位自筹一部份,其会计科目使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只有编制人员和非编制人员,所谓编制人员就是具有国家(人事部门)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其基本工资和地方性补助都是财政拨款的,现在要进入编制都要经过公开招考的。非编制人员就是事业单位自行聘用的(包括临时工),就像企业聘用一样,不由财政拨款,单位赚钱来发工资,赚不到钱就没有钱发工资。

  因此理论上,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如果没有编制就不可能财政供养,然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

  吃财政的不一定都是公务员,还有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等多种情况,有一些社会团体的一些人不是公务员,但他们的收入也是吃财政,参照公务员的标准的。

  其实只要是吃财政的工资参照公务员的收入和公务员是一样的。

  公务员单位都是财政拨款,一般不会允许公务员单位自筹,所收缴的部分都归国家所有,不可能自支!

  只有政府设立的协会才能得到财政拨款。你所说的市科协、对外友好协会,还有红十字会、消费者协会等都是政府设立的组织,自然由政府拨款。由群众自发设立的组织,一般都是由另有职业者业余兼职工作,如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其经费靠会员缴纳的会费运转,政府不会拨款。

  哪一类单位是财政供养?依靠政策性收费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财政供养吗?

  例如:公、检、法、教育、民政、政府机关等等。

  自收自支不属于财政供养。正因为你是政策性收费,所以才可以是事业单位。但你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财政供养人员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发工资的人

链接:    思海常啸   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