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评传》第一部分旭日东升2


2.成长的烦恼

泰戈尔家族是一个传统的大家庭,泰戈尔府采用印度传统的大庭院中套小庭院的建筑格式,分内外两院。其主建筑是一座三层楼房,具有印欧建筑的风格;内外院由一个很大的门廊连接,外院是男人和仆人们活动的场所,内院是女眷们的活动场所。整个大院像一座大花园。

泰戈尔出生后,主要由大姐苏达米妮照看,因为他母亲身体不好,后来由仆人照看。仆人对孩子非常严厉,这在泰戈尔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阴影,在他的回忆录中,他把这样的生活称为“仆役专制”,可见他对这一时期的厌恶。

有个叫夏玛的仆人,是这样照看泰戈尔的:他把泰戈尔放在房中一个选好的地方,用粉笔划一个圆圈,恐吓他说,走出这个圆圈,就会被魔鬼抓走。泰戈尔听过《罗摩衍那》的故事,知道悉多就是因为走出了罗什曼所画的圆圈被魔鬼抢走了。谁不害怕魔鬼?可怜的泰戈尔,他哪里还敢走出去呢!但是,这只能圈往他的身体,哪能圈住他的心灵?他对着水塘、榕树、椰子树、内花园、小鸟、建筑等,成为引导幻想的力量,并在想象中自由飞翔。

虽然有家庭教师,但泰戈尔要求上正式学校。家庭教师上的是孟加拉语的儿童初级读物,同时还要到音乐学校学音乐。家人拿他没法,在他还不够学龄时,被送进了东方学校。

东方学校是一所教会学校,留给泰戈尔最深的印象,不是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而是老师体罚学生的方法。泰戈尔在《回忆录·我的童年》中写道:“我毫不费力地就老师们的表现上学到了一切暴躁、性急、偏心和不公平,而没有学到其它的教学方法。我唯一的安慰就是,我还没有在任何有知觉的生物上,发泄野蛮行为的力气。”因为泰戈尔回到家后,在他家的凉台上,以木栏杆作学生,自己作老师,他拿着一根藤条,模仿学校老师惩罚学生的行为,教训和打骂他们。这就是这所学校留给泰戈尔的财富。好在泰戈尔没有在这所学校继续下去,不久,他转学了,来到了加尔各答师范学校。

加尔各答师范学校是按照英国教育制度建立的,每天上课之前,学生在走廊上坐成一排,唱一些英国歌曲。虽然他们不理解歌词的含义,但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同时,家庭教育仍在进行。泰戈尔除了跟摔跤师学摔跤外,还跟随医学院的一位学生学解剖学,然后,跟师范校的一位老师学数学。当然,还要学孟加拉文,学的是现代孟加拉语诗人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的长篇叙事诗《因陀罗耆的伏诛》,也上自然课,泰戈尔对试验瓶里的各种变化反应充满了好奇感。另外,还要跟随梵文学家学习语法,课本是梵文《文法启蒙》。

在学校里,泰戈尔并不是对学习很有兴趣,常希望老师生病,或自己生病,借以逃避学习。为了让自己生病,他会故意把衣服和鞋子弄湿,或在露天凉台上睡觉。有时,实在不愿意学习,就会装肚子疼。只要是不上课了,肚子也就不疼了。

虽然泰戈尔不喜欢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但他对韵律却有着特殊的敏感。孟加拉语儿童初级读本上的“雨水滴沥着,叶儿颤动着”这样的韵文,却让他永生难忘,并成为了他最初的诗歌启蒙读物。我们来看看它对他有着怎样的影响,读一读他的回忆录,就知道了它在泰戈尔心中的重量。他在《回忆录·我的童年》中写道:“只因为有了韵律,字句终止了而又没有终止,背诵过了,余音还在回响着;耳朵和心还能够不时地把韵律抛来抛去地玩着。这样,在我一生的意识中,雨儿就不停地滴沥着,叶儿就不停地颤动着。”

其实,泰戈尔是在音乐环境中成长的。他家的成员,差不多都有音乐天赋,有的擅长歌唱,有的擅长演奏。除了泰戈尔的兄长外,对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的,不能不提到,一位是斯里干达先生——波斯文学者、音乐师,他是泰戈家的老朋友,与泰戈尔是忘年交。斯里干达先生在唱歌的时候,有时兴之所致,就会边唱边跳,还弹着琴,真是快乐无比。另一位音乐教师是雅者帕莱特——孟加拉著名的音乐家,是专门教泰戈尔音乐的。虽然他的教学不是因材施教,激不起大的学习兴趣,但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对泰戈尔后来的音乐创作帮助很大。

泰戈尔的第一首诗是在乔迪的开导下写成的。乔迪比泰戈尔大6岁,他是泰戈尔的侄子,正在读英国文学,喜欢莎士比亚。那是一首照着“帕耶尔韵”填写的帕耶尔诗,虽然谈不上创作,但那14韵诗句,也让泰戈尔心花怒放了。那时,泰戈尔还不到8岁。诗的种子已经在泰戈尔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便慢慢地在他的心中发芽。

泰戈尔的六哥苏敏德纳拉特看到他作诗,引以为荣,到处找人听泰戈尔的朗读。他的一首写莲花的诗得到了众人的赞叹。他的诗名渐渐为人所知。师范学校的校长哥文特先生让他以一句道德格言写一首诗,并把他带到最高的班上去朗诵,虽然很多人不相信这是泰戈尔写的,但热爱诗的人增多起来。

虽然泰戈尔写了很多诗,但这个时候,他还是因为韵律的缘故,这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比如,他的大哥朗诵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的抒情长诗《云使》的时候,他不懂梵文,也不了解内容,但他只听着大哥的朗诵,自己就非常感动。

对韵律的爱好,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泰戈尔在诗歌与音乐的王国里,找到了心灵自由飞翔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