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辍学:学校是医院和监狱的混合物
在印度教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部分首陀罗种姓的男孩,在12岁左右要举行佩带圣线仪式,将圣线从左肩到右肋挂在身上,标志着成为正式的印度教徒。圣线又称圣带,是一根白线,其实这也是成年仪式,很多民族仍保留着成年仪式。泰戈尔从圣线仪式中获得了以前未有过的精神体验,他很喜欢念诵印度教经典著作《梨俱吠陀》中的《伽耶特里》,这也是婆罗门每天早晚祈祷时的诵辞。
不久,泰戈尔转学到孟加拉中学。这是一所英国学校,学生印度和英国的都有。这所学校的好处是,只要家长按时交了学费,成绩再差也不会受到惩罚。但是,泰戈尔仍然不喜欢这里的教学氛围,他一走进校门,便感觉走进了阴森窒息的监狱,即使高兴的心情也会马上变得沮丧,没有办法,他常常逃学。
好在家人都比较开明,他们相信,如果你对某种事物失去了兴趣,强迫是没有用的,黄金棍下未必成得了好人,而成长中的孩子往往具有逆反心理,越是强迫,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还会对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并影响其成长,变成心理不健康之人。小则危害自己,大则危害家庭和社会。如果泰戈尔的父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他,他至多也就是个装着知识的机器,而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创造者,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对世界文学贡献巨大的一代文豪。
泰戈尔的三哥就把他转到了圣泽维尔学校。他对这所教会学校也提不起兴趣,结果是,他没有通过升级考试,并拒绝复读或再次转学。的确,对泰戈尔而言,学校是什么呢?它能起什么作用呢?他的看法就是:学校——就像一个可恨的残酷的医院和监狱的混合物。
刚满14岁的泰戈尔,辍学了。不过,他的教育并没有中断,他继续着他的家庭教育,他有两位
其实,泰戈尔家就是一所高等学府,常有著名诗人、学者、音乐家、戏剧家、画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总之,各种社会名流,都来他家聚会。他的二叔是一个业余剧团的领袖;他的堂兄迦南德拉是著名戏剧家塔卡拉特耶(1822——1886)的朋友,经常拿他新写的剧本来家演出;他的大哥德维琼写过杰出的长篇寓言诗《梦游记》。
在这些出入泰戈尔家的名流中,对泰戈尔影响最大的是诗比哈尔拉尔和他五哥乔提的同学阿克塞·乔杜李,这位文学硕士精通英国文学,常对泰戈尔讲英国诗歌,并对泰戈尔的创作进行鼓励。
当然,对泰戈尔在思想感情和文学创作上影响最直接的还是他的五哥乔提,他打开了泰戈尔思想的闸门。乔提作为泰戈尔的监护人,却给了泰戈尔无尽的自由。他还常常带着泰戈尔到孟加拉东北部的谢丽达庄园,与各种人物接触,并一起去打猎。
泰戈尔的自学能力很强,他丰富的知识来源于他的自学。当时,加尔各答是印度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兄长们是在新式教育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而泰戈尔家里收藏了各式各样的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书籍,各种新出版的报刊,也非常及时地读到。他最喜欢读的是一些新出版的杂志,那些新的思想,新的文学艺术,都能通过它们传播。正是通过这些阅读,泰戈尔与许多诗人成为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