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评传》第一部分旭日东升4


4.到伦敦去:打通东西文化之脉

虽然泰戈尔的文学才华显示了出来,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那时的印度,写作并不被看作一项正经的职业。普遍受人尊敬的职业应是法官、律师、教授和政府部门的职员,这些职业被视为正路。如果从事这些职业,不但端上了铁饭碗,而且收入也颇丰厚。所以,如何为泰戈尔选择职业,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泰戈尔家的头等大事。

泰戈尔的二哥萨特因德纳拉特是英印文职官员中第一个印度人,他正在艾哈迈达巴德担任地方法官,他建议泰戈尔到英国去学法律。他的提议得到了父亲的认同,便决定在萨特因到英国度假时,带泰戈尔去英国学习。于是,泰戈尔离开了加尔各答,前往艾哈迈达巴德,跟二哥学习有关英国的知识,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这是必修课。

二哥的法官官邸在沙黑巴克伊斯兰教帝国时代的皇宫里,这座宫殿的前主人,就是修建泰姬陵的沙贾汗(1592——1666),他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1627——1658在位。泰姬陵是他为宠妃慕玛泰姬修建的陵墓,非常豪华壮观,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建筑,现在是印度著名的旅游胜地。由于二哥白天要去法院办公,二嫂和孩子们都在英国,偌大的屋子,就泰戈尔一人,他就整天在里面游来游去,好似患了严重的梦游症。在这里,他感觉自己才真正地看到了历史,而且是那么沉重。这里掩蔽了多少伤感的故事,而今,早已物是人非,他感到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和难言的恐怖。他感觉这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心里有了阵阵冲动。但他似乎找不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十多年后,他才写出了著名小说《饥饿的石头》。

在这期间,泰戈尔借助于词典通读了很多英文版的西方文学名著,如但丁、歌德等人的作品。

1878920,泰戈尔怀着对异国生活的惶恐与憧憬,乘船向英国进发。到了英国,住在布莱顿二哥家中,避免了初到陌生地的不适应感,并在布莱顿公立学校上学。但二哥的朋友认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泰戈尔的学习,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于是将他带到了伦敦。伦敦不仅是英国的首都,而且是英语文学的中心,很多向往文学的青年,来到伦敦,力图有一番作为。

泰戈尔进了伦敦大学,旁听英国文学。莎士比亚、弥尔顿、拜伦、雪莱等诗人成为了他的精神导师和文学之神,因此,尽管父亲希望他学法律,将来做一名法官,但是,他无法抵挡缪斯女神的魅力。这和中国诗人徐志摩很有相似之处,这位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后来拜泰戈尔为干爹的风流才子,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本来学的是经济管理,以便学成之后继承父业成为银行家,却在要拿到学位之际,放弃了原本快要到手的学位,越过辽阔的大西洋,来到伦敦,在剑桥大学学习文学。

泰戈尔感到了英国文学的魅力,这便是英国文学中那种热情的力量。英国人性格比较保守,不像法国人那样开放浪漫,而在社会生活中,欧洲人所固有的热情受到了压抑,而无从发泄,只好移情于文学,于是,强烈而恣肆地发泄的激情成为了英国文学的独特品质。这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由于泰戈尔刚到青年,刚好与这种激情产生了对应,他便把这种无节制的激情视为英国文学的精华,而不加选择地吸收,因为他也无法选择。

在课堂上,泰戈尔只能学到文学,而关于英国,则必须要通过接触。他常参加社交活动,并将观察写成书信,寄回后在《婆罗蒂》杂志发表,后来结集为《旅欧书简》出版。这些书信对英国社会和英国人较多讽刺。

泰戈尔第二次到伦敦时,住进了司各特博士家,这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司各特夫人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几个女儿则把他当作兄弟。正是从司各特一家人的身上,泰戈尔发现了英国妇女和印度妇女的差别。英国妇女健康、开朗和大方的性格,他们对社会工作的参与,所拥有的社会地位,是印度妇女无法相比的。泰戈尔改变了对英国的看法,在他的书信中,他开始赞美英国妇女的解放。他发现,在不同的社会里,对待妇女的观点不同,她们所起社会作用相差十万八千里——在自由社会里,女性能成为力量的源泉,而在保守社会里,特别对妇女有着极为严格限制的社会里,女性不但是软弱的代名词,还是禁忌的牺牲品。

泰戈尔成年之后,一直关注着印度的妇女问题,与他在英国生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往往具有贤妻良母的责任感和自由、独立、坚韧的品质。

泰戈尔对英国妇女态度的改变,使父亲和家人大为惊讶,他们担心泰戈尔弄出什么有损名誉的事来,决定让他中断学业。18802月,泰戈尔和二哥一家,回到了印度。

在印度,泰戈尔没上大学,到英国留学也没有拿到文凭,法律还没怎么学,等于是半途而废。但是,泰戈尔的西方之行,对他思想感情的培育,以及他的人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打通了东西文化的经脉!

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对泰戈尔来说,可称得上是种下了大豆,却得到了西瓜,或者说是播下了跳蚤,却收获了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