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年代凸显的人性之美
丁启阵
有幸先睹为快,观看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新片《高考1977》(样片)——据说,公映要等到4月3号。
1977年,复出后不久的邓小平决定恢复大学考试招生方式。举行高考的时候,我已经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了;不久,也参加了高考并且幸运地上了大学。此外,也看过不少讲述与恢复高考有关的故事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我对那个石破天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并不陌生。
但是,在观看《高考1977》这部影片的时候,我还是被深深地打动了,几次忍不住泪水盈眶。
1977年的这一历史事件,改变了无数人尤其是离开城市“上山下乡”后在农村在边疆苦苦挣扎、陷入绝望境地的初高中学生(习惯上称“知识青年”)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围绕这一事件,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毫无疑问,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一大素材富矿。
但是,这个富矿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所有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都是以不正常的时代为背景的。也就是说,造成人间故事种种曲折情节的原因,不具有广泛的审美意义,不符合普世价值观。换一个时代,换一个国家,人们都可能只觉其匪夷所思,觉其荒唐可笑,而无法理解,无法感动。写成小说、散文,拍成电影、电视,会给人一种不真实乃至生造、虚构情节的感觉。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换言之,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很容易过时。
《高考1977》的创作者们,显然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就尽量地挖掘具有广泛美学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人性,用影片中的人物强子的话说,就是“人味儿”。人性体现为爱,有各种各样的爱。有同学间的兄弟姐妹之爱,有父女亲情之爱,当然也有纯洁的爱情。影片中,没有习见的好人坏人冲突,善与恶的对立,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不再是造成苦难、悲剧的唯一原因,就连至今仍被当作构成戏剧冲突的灵丹妙药的人性中的自私和身体上的疾病,也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影片巧妙地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冰天雪地)、辛苦的劳作、艰难的生活、落后的交通(拖拉机,抛锚,为了赶火车,拼命奔跑)等等客观事物,构成戏剧冲突,出现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使得故事情节的展开更加自然,可信。
种种的爱,可以在关键时刻超越个人恩怨,超越男女之情,超越生死,超越政治立场(陈琼父亲为了已经跟自己划清界线的女儿能够参加高考,迢迢千里从上海偷偷跑到东北,冒着极大地政治危险私刻公章,假造证明,冒充招生办主任。老迟和省高考负责人为他网开一面的对话,是从前的同类作品中难以见到的),从而化解矛盾,豁然开朗,云开日出,给人无比的温暖,给人深深的震撼,当然也给人留下些许遗憾——潘志友(王学兵扮演)为了他对农场场长老迟(孙海英扮演)许下过的诺言,放弃了高考,不惜牺牲跟陈琼(周显扮演)的爱情。
在我看来,《高考1977》,是一部唯美的电影。不是张艺谋式肤浅的场面、景物的铺排繁富之美,而是人物内心、情感、人性的真善之美。哪怕是影片中代表政治权势、代表大公无私、代表顽固独断的农场场长老迟,他内心人性的善也没有泯灭,紧要关头也能发出绚丽的光。影片中有一场戏,陈琼为了不影响潘志友的政治前途,答应由老迟给她另外找个人结婚,以便将来能够生活在潘志友附近,在他寂寞的时候可以找自己说说话,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陈琼去找潘志友,主动“献身”。献身前,正面、背面几秒钟的“裸呈”,是一幅圣洁的画面,非常美,丝毫没有色情的意味。但我有点担心,这样的镜头,会通不过有关部门的审查而被剪掉,正式上映的时候,大家无缘观赏!
20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