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手机新闻上有一条消息,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代表说,鼓励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回想工作,同时还说了这样做的直接好处和间接好处。看了这条消息后,觉得有些好笑,怎么今年两会的不少代表说话都不动脑子?好像这些代表不食人间烟火一样。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大学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不知这位校长是否知道原因?可农村孩子上学越来越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能够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即便是有远见的家长咬着牙供孩子上学,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现在的学生架站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他之所以那样做是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大学离开农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自己的覆辙。虽然在党和政府不断的扶持下,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比起城市,即便是小县城,条件也是很差、很苦的。过去,使农民苦,现在是农民工人一块苦,农民更甚。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发誓,永远不再回农村,虽然有时候嘴上说的非常好听。他们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份好工作,多挣一些钱来报答父母,来还自己上学所欠的债务,可社会现实让他们最基本的想法都破灭了。
李建保代表的想法和建议不是不好,而是不切合实际,希望他能到农村实地考察一下,不要老坐在校长办公室里想当然的发表见解。看看农村乡镇是一个什么样子。笔者的单位附近就有一个乡镇,一年就发两次工资,年中一次,年末一次,在编的每月一千左右,不在编的每月七八百元;而笔者所在的城市还是一个地区级城市。笔者有一个朋友就在这个乡镇工作,坐在一起的时候就诉不完的苦,每个月都会到笔者这里蹭上几顿午饭,因为有时兜里就几元钱。过去乡政府还有食堂,吃饭可以记账,现在食堂被吃垮了,就到镇上的小饭馆去吃,还是记账,最后镇上的五六家快餐馆,被吃垮了三分之二。我的朋友说,其实他们也不愿意欠账,乡亲们也不容易,可是没办法,工资迟迟发不下来,再说,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也要花钱,可就那点工资,发下来后还还账,就剩不几个了。当官的有人送礼,不愁吃喝,中午到饭店吃可以签单,公家可以报销,就苦了我们下面这些跑腿的了。
不知李代表让大学毕业生回乡干什么工作?乡镇是这样。去当老师吗?虽然现在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在不断提高,可乡镇中学的教师工资,还不如城市小学老师的高。我有一个同学是一个乡镇中学的校长,每月工资才一千六百多元,是他学校工资最高的,有时还发的不及时,所以想尽办法进城里。一些有特长有能力的教师都进城了,留下的不是年轻的,就是年老的。年轻的没有经验,年老的快要退休了,教学质量如何能提高,没有教学质量,能留得住学生吗?学生都进城上学了,进城上学是要每学期交三千多元高额学费的,这在农村一般家庭是负担不起的。所以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原因就在这里。过去,教育局是清水衙门,现在教育局成了热门机关,其中奥妙不说也知道。
就是这样的基层环境,让大学毕业生回想工作,每月几百元的工资,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别说孝敬父母,偿还债务了。所以,大学生回想工作,不但没有李代表所说的正面好处,反而成了农村父母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你看,某某上了几年大学,回来正那几个钱,还不如去打工,还不如进城当服务员,还能剩下这几年的学费”。这样的语言会让正在上学的孩子还有什么进取动力?
大学毕业生回乡工作不是不可取,但是,必须让他的收入不能低于他的心理承受底线,拿着部分资金从哪里来?地方财政本来连原有的公务人员的工资都很难发下来,再来一些大学毕业生怎么办。不客气地讲,由于大学教育的粗制滥造,造就出来的大学生基本就是废物一个。学工科的,看不懂产品图纸;学农学的,看不透墒情;学医的,看不透病情;学会计的,看不懂账本;学文的,连篇年终总结都写不好。这不是夸大其辞,而是实际的存在。别看什么都不懂,但是眼光很高,他会看得上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工作?
所以说,大学毕业生回乡工作是一个美丽的、一厢情愿的泡泡。
本贴已发往铁血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