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利好政策才能使股市稳定,人们要以经济基本面为参照目标,而不是是否出现政策利好.
每年3月都是我国召开“两会”的时期,此阶段影响A股市场表现的,多为各种政策预期。随着两会的召开,市场上政策利好传闻也逐渐增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周三A股出现了井喷,似乎预示着今年的两会行情序幕已经拉开。
据统计,从1991年开始到2008年,18年的时间里上证指数在3月份呈现上涨态势的一共是11年——其中91年到94年的四年间有三年两会期间股指下跌,而2003年3月(-0.09%)、2006年3月(-0.06%)股指跌幅微小——可见今年3月份A股走强的几率很大。
09年以来,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大规模信贷扩张,以及财政赤字创中国建国以来最高(9500亿元),规模为2008年的9倍。在实体经济还没有实质性复苏的情况下,两股资金成为支撑股市信心的惟一来源,流动性预期的变化将决定着股指後期的走向。
国内的流动性反转发生在2008年11月,在此前的10月份新增贷款规模为180亿元,随後的11月、12月、1月分别为490亿元、772亿元和1.62万亿元,预计这样的增长势头维持到今年第一季度。
可以说,早在去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公布之时,投资者就已经预期市场的流动性将得到有效改善,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流动性充裕程度超乎预期,仅仅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了1.62万亿的天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这当然和银行在前期集中大规模放贷,尽量参与一些风险较低的政府投资项目有关。但全年保持如此高增长的格局不可持续,因为银行考虑的首要问题始终是资金安全,一旦风险意识抬头,银行就会缩减放贷规模。
不过,近几日市场上有关2月份信贷投放规模的报导不绝于耳,8000亿也好、1.1万亿也罢,都远远超过之前市场预期(5000亿元)的水平,一旦最新报导的1.1万亿属实,那麽09年前两个月就几乎达到了去年全年三分之二。随着1月份商业银行抢占政府投资项目以及基建项目接近尾声,可以判断2月份部分新增贷款正在逐步流向实体经济。
历史证明,以熊市中的资产泡沫来拯救经济是不可行的,只有有效的提振实体经济,才是市场信心恢复的实在前提。因为当前实体经济中还存在出口萧条、产能过剩、失业率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即使把股市的“点数”搞上去了,导致A股市盈率中值上升到50到60倍,不仅对信心的支撑不能持久,同时也会成为市场不可承受之重。
关于2月份信贷规模的消息,目前还没有到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相对于这个较为虚幻的利好而言,权重股的上涨倒是对指数形成了一些有效支撑。
一方面从业绩来看,虽然央企利润增长首次出现停滞现象,但是权重最大的银行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利润增长率;另一方面看估值,业绩水平直接决定了估值水平,和前期题材股估值被爆炒得高高在上相比,权重股目前相对来说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大资金。但当前A股走势能否重演去年5.30之後蓝筹股暴涨,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
近期市场大部分注意力几乎都放在政府管理层花多大力气刺激经济,虽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宣布在4万亿基础上追加新的投资,但是近一段时间不断出台的刺激政策却为经济复苏赢得宝贵的时间。
以4万亿投资为例,有的投资者一直在关注4万亿投资能拉动GDP多少个百分点,这是舍本逐末的方法,股票获利来源取自微观的上市公司主体而非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投资者不必去关注4万亿政策对GDP的具体推动数字。
但是4万亿政策却明显已经给中观行业、微观企业带来了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日公布,2月份我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49.0,连续第三个月回升,2月份PMI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以及采购量指数升势最为明显,均出现了5个百分点以上的环比升幅,显示出短期存货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趋减弱,企业生产逐步进入正常阶段。
另一方面,从近期各机构、研究员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出口企业仍然在困境中挣扎,但是其他的制造业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复苏迹象。在纺织、钢铁等行业,由于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行业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仍然有了利润空间。笔者认为这将是对A股市场最直接的重大利好。
总的来说,如果股市仅仅是靠政策刺激和资金推动,那麽这次行情只能定义为“中级反弹行情”,因为投资者不能总指望政策保持这样激进的速度,同时也不能保证央行不会采取反向的应对流动性冲击的操作,因此把目光放长远,可以平抑股指波动对投资者心态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把握震荡过程中的战略机会。
政策总有用完的时候,而资金推动总是将股指推向高估值的泡沫顶端,只有扎实的企业盈利增长,才是最稳定的上涨基础。如果现在管理层强有力的刺激政策能够给企业纾解困难、为经济复苏赢得宝贵的时间,那麽对于现在A股市场的剧烈波动,投资者的心态就会变得更加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