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没有网络


  不知从何时起,上网已成了许多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就象每天生活中离不开电、离不开水、离不开电视一样。

  现在每天到了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插上网线,开机、登录、上网,这些已成了习惯性动作。可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假如没有了网络......

  假如没有了网络,我想,一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会会乱了方阵,至少会在一段时间内六神无主,手足无措。我们是从没有网络的日子走过来的,假如现在没有了网络,也许我们会慢慢回到从前,慢慢适应单一封闭的日子,但这个过程多少会有些烦躁。其实现在许多人都习惯了网络,也离不开网络,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因为,有了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事,就可办成天下事。

  经常使用网络的人,脑子里几乎没有了“邮局”的概念,鼠标一点,键盘一敲,几秒钟的功夫,一封邮件就E-mail到了千里之外甚至万里之外。前几天我去邮局取稿费,听邮局的人说,现在寄信的人很少,到邮局的人,大都是寄包裹、寄钱或快寄资料、文件,电报业务已取消。

  有了网络,“图书馆”的概念也淡化了,大量的信息资讯会排山倒海般充斥人们的眼帘,百度、google省去了人们大量的费用和时间。

  有了网络,许多真实都被掩盖,无论是两个热恋中的男女还是同学朋友,可以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屏幕而侃侃而谈,而让周围的人还以为他(她)在认真而刻苦地工作。网上也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两个网友在网上聊的热火潮天,却不知对方是男是女,临告别时,才想起问一句:“你是男是女?”当然,博联社属于例外,因为它推崇的是实名制。

  一个天天埋在书堆里的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他除了工作上不得不接触的一些书籍外,业余时间他几乎都在网上看书,从不进书店。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无穷的便利,也催生了不少网络语言,比如:2008年在网上出现频率比较多的“山寨”、“雷人”、“宅女剩女”、表示郁闷和无奈的“囧”、形容人比呆还呆的“槑”(音同“梅”)。在网络上,还有许多生活中难以理解的词语,比如把“人”叫做“银”,把“我”叫做“偶”,把“年轻人”叫做“小P孩”,把“蟑螂”叫做“小强”,把“什么”叫做“虾米”,把“喜欢”叫做“稀饭”,把“这样子”叫做“酱紫”,把“再见”叫做“88”,把“好”叫做“强”,把“纸牌游戏”叫做“杀人”,把“毛片”叫做“AV”,把“妹妹”叫做“美眉”或“MM”,把“好看”叫做“养眼”,把“兴奋”叫做“HIGH”,把“吃喝”叫做“腐败”,把“请人吃饭”叫做“反腐败”……

  有人说。没有网络的日子:清净!简单!再也不用为游戏里的级别鏖战了,再也不用为坛子里发的帖没人回闹心了,再也不用为垃圾病毒担惊受怕了,再也不写博客搜肠刮肚了。

  也有人说,没有网络的日子:麻烦!郁闷!好朋友们都联系不上了,假期里的活动都没人组织了;想听的音乐、想查的资料都没地方下载了,花钱去买、图书馆去查,怎么想怎么不愿意;发张最近拍的照片给朋友、传些客户需要的文件,还要去邮局?都忘了信封应该怎么填了。

  我想说,没有网络,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博客作家出现。应该说,网络催生了成千上万的草根作家或是写作爱好者。我就是其中一个,因为没有网络,我绝不会想到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思想。

  我看,网络还是存在为好。现在可以没有电视,却不能没有网络。因为网络上可以看电视,而电视却不能上网。有人说,网络正在控制着我们,我们也正在成为网络的奴隶,而且越来越摆脱不掉。

      但,假如没有了网络,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简单也单调,许多以网络为生的人将面临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