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一个血性疑问独特的符号


      在当代中国,如果说还有一些人一个群体,他们不怕警察甚至能当面明着对执法的警察炫耀不屑,那就是军人了。他们的人比警察还牛比,他们的车比警车还霸道。

 

最近网上消息,“空军中校追小偷遭四人殴打 围观群众无人相助”。后半句都是老生常谈了,远没有“群众奋起斗歹徒”之类的人咬狗事件更具新闻性。我也不想假装很愤然地将群众请到英雄面前去低头愧疚,我所关心的是前半句,是理解一个关于“军人”的新闻。

    

    很小的时候流行一个形容词“最可爱的人”,很小的时候流行一首歌曲“血染的风采”。

最直接的联想是前几年,有一次在汉口火车站附近(那是一个很复杂的地方,一般人碰到偷盗抢劫大多装没看见绕道走,警察听说也收了保护费忙别的去了),看到一群人围观。近了发现是一个士兵单手擒着一年轻小伙(据称系小偷),正等待派出所民警到现场处理。

当时,年轻军人的出现无疑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个特殊的还算血性的符号。

    不过那样的事件注定不会成为新闻,不会引起讨论,因为没有流血。这是一个近乎残忍的逻辑,只有带血送命的见义勇为才能上报纸。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记得我第一次上大学时,身揣数千元学费生活费(当时看来很大的一个数字),从武汉出发单枪匹马长途奔袭前往兰州。我对面就坐着一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可以用乳臭未干来形容。由于第一次单身携巨款、出远门,一路上我们也没有说过几句话,也就中途客气地互相送了几次水果(且未果)。途中列车广播放了一曲兵歌,那战士还可煽情地挤了两滴鳄鱼泪,着实让人觉得单纯而感动。一路上不知咋的,很放心,没觉得身上父母给的几千块血汗钱有什么不安全的。

也许军人真让人感觉安全。

 

    再后来,知道的事情、听到的消息起来越多,有人甚至传说几年前在那个空旷的很多人膜拜朝圣的地方,军人开枪,死了很多人,很多是手无寸铁的学生。

 

    还经常在列车上碰到一些年轻的兵哥哥,晃着头、弹着腿、叼着烟、目中无人地大声吹嘘喝酒玩女人之类的故事。

 

最近因为案件的原因经常地接触一位曾经的女军人,行为和性格依然有想象中军人的样子:果敢、正直、纯朴、善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很后面的一个位置。。。他们也曾经很讲救奉献。听说转业后,战友中有人搞个体依托部队赚了大钱,有人进公检法熟悉了潜规则,她自己找了个好老公,退休想下海做生意却两次被骗。

我知道,在她这里,单单是几句口号已经不能再唤起电影中曾经熟悉的激情。

 

再听家人讲,我父亲就曾经想去当兵,身体各方面检查都合格了,最后因为出身成份不好没有去成。然后见到其他一些贫下中农子弟们当上了兵,入了城市户口,做了工人和干部。在那个年代,当兵是跳出农门的一条出路。

等我长大到当兵的年龄,当兵已经不能包转户口和分配工作了。一些干部和有钱人请客送礼把孩子送去当兵,原因是自己管不住了,没办法扔到部队去打磨打磨。再到大学,部队会到学校来招聘,去了就是军官,待遇也不错,隔不久就会涨薪。现在的年代,部队是学校,是就业的机会。

 

世人说,一千个人的眼中会有一个千哈姆雷特。在我看来,一千个人的眼中,也会有一千个军人的形象。象我这样,一个人的记忆里就有这么多军人的影子,个个不同。

军人----有时候很主流,有时候又很边缘,这是一个模糊的群体。

 

回到新闻中,军人抓盗遭袭后不到一个星期,四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抓获。

 

这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胜利----可以理解为正义的胜利,有人却说这仅仅是军人的胜利。

按普通人的逻辑,抓小偷被打太普遍了----人们会近乎麻木地认为顶多能为这个英雄颁个“见义勇为”奖,至于小偷或袭击者当然是继续逍遥法外悠哉游哉。可因为受袭的是军人,一切就皆有可能了(包括在人海中捉住小偷)。

我不知道发生在军人身边的这类事情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也不知道这样的现象、这样的对比是该称道还是该悲哀或嘲讽。

 

还有一些与军人有关的招牌会不断刺激人们的眼球。很多威严的政府机关门口都站着岗哨,立一牌“卫兵不容侵犯”。每每看到这样的字标,我都感觉怪怪的----我不知道是否他们曾经经常被侵犯以至于不得不要把这话坚在那里抵挡一下,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另外有些人可以被随意地侵犯。

    

    关于中国军队军人的性质、职能,在《宪法》中集中规定的只有两条。可是你千万不要以为规定少就是权利小。恰恰相反,这是一支几乎不受法律约束的力量,这也是唯一一支由国家供养而又不是隶属于国家的独特的力量。

    当军人代表正义时,他们最终必定会战胜邪恶。可是,当军人不能代表正义并且他们以为代表正义或假冒正义之名的时候,这将会是一种什么结果?----这纯属假设,我不能想象。(湖北武汉律师  吴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