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博士争官与美高校拒授奥巴马学位


周明华

12日,有两则新闻放一起读,颇有深意。一则是《新快报》消息,广州开发区招聘11名局处级干部工作已进入笔试阶段。据悉,228名报考者中就有85名博士、12名博士后;另一报道来自《扬子晚报》,美国总统奥巴马定于5月13日出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春季毕业典礼并发表讲话。但校方表示届时拒绝授予奥巴马荣誉学位,理由是他刚任总统,“主要工作尚未开始”。

开发区招聘11名局处官员,竟引来如此之多的博士同台献艺、激烈竞争,这虽然场面显得有些夸张,但早非新闻了。记得去年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纪显曾说过,“官本位思想,说到底就是高校衙门化”,而该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谭泽中接过刘纪显的话说:“深圳政府部门招一名处长,竟引来40名教授赤身肉搏”。而各地未进入媒体视线的“博士争官”案例,估计不少。

这么多博士,不求在学场矢志掘进,以期为科教兴国出力,而是掉转方向,来争仕位,这恐非我们社会之幸。要我说,这种“学者争官”现象,形象而真实地说明一个道理:处级干部的岗位很诱人、很吃香,可谓“钱”途无量。虽然这一现象积弊已久,但“高校趋官”思维一日不斥,存在下去的时间恐一日日拉长。当前,上至北大清华,下至机关幼儿园,中国各级学校衙门化,教授职级行政化,一直是掣肘中国教育伟业兴盛与科技学术根基进一步夯实的制度性羁绊。

说到底,这是大学精神的低落与媚俗,是公共知识分子骨气的软化,是学者对权力的一种倾幕与靠近。与之相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术骨气”却在拒授奥巴马学位中铮铮作响。该校校长迈克尔·克罗说,学校有不给在任政界人士颁发荣誉学位的规定,即便是奥巴马莅临,校方立场也不会改变。反观我们的一些部属和地方高校,不是洋洋得意地公开排列出本校“教出”的高干,就是想法设法手持“客座教授”“荣誉博士”的学位去与高官联姻。

那么,我们靠什么去铲除这层余毒呢?窃以为,说高校和科研机构越发“衙门化”,这并非问题之本,还系问题之表象。我们需从思想改革的进程领域去查找内因,需要追问为何这么多博士要去争官?无须讳言,不管是教改、车改、医改还是房改,改革主导者似乎始终未能厘清自身利益与平民阶层利益的合理流向问题。对百姓的改革,往往是改而后快,对自身利益受到冲击后往往欲罢不能。巴菲特说,只有退潮之后才知谁在裸泳。同样,我们的权与利之间,只有充分得以廓清,才能推动改革朝良性方向掘进。

基于此,要荡涤校园“趋官思维”,需从教育管理上层自身做起。其一,下大力气消除校园行政职级设置体系,教授就是教授,后勤管理就是服务员,校长不过是“校董会”请来看园的一校最高级别的服务员罢了;其二,教育管理人员应向社会公开招聘,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专业管理队伍;另外,学校重大决策应由教授们或管理委员集体作出,可像英国那样成立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有权否定校长的决策。这种由剥离自身利益开始的教育改革,最后才会经得起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