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为出口企业拚出规模经济


 

“扩内需”为出口企业拚出规模经济

 

白 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立足之地,每个国家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禀赋。正如同电影《地道战》中台词“各庄都有各庄的高招”这句台词,中国在当今国际市场上之所以能够取得贸易大国的地位,离不开两大法宝:一个是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另一个是规模经济优势。可是,全世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并不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也同样丰富,其中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还要低。况且,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中国还积极从最低工资制度、强制签订劳动合同、拉动保护等多方面着手,维护劳动者权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企业不能继续指望靠压低劳动力成本来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短时间看,资本、资源和技术等禀赋都不足以从全局上支撑起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随着劳动力资源禀赋对出口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减弱,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会更加依重于规模经济。众所周知,温州的打火机、纽扣等小商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居主导地位,靠得就是规模经济优势,特别是能够产生聚集效应的规模经济优势。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加速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整个国际市场需求规模也因此而萎缩。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贸易小国的出口或许有可能侥幸躲过冲击,但中国是当今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要想躲过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在理论上几乎没有可能。事实上,近些年来,在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鞋、船舶等诸多商品上,中国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出口大国。对于这些商品而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基本上就等同于针对中国的需求萎缩。

应当看到,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对不同国家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大相径庭。对于某些贸易小国而言,在出口贸易上或许能够做到随行就市。也就是说,在国际市场需求状况比较理想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出口一些,而在国际市场需求状况并不理想的时候也可以少出口一些。相比之下,由于中国是贸易大国,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不仅会造成外销订单的减少,而且也会因此而导致规模经济优势的丧失。可以想象,如果缺少了“量”的优势,中国的出口企业就难以降低成本;成本降不下来,出口价格也就很难有竞争力;出口价格没有了竞争力,出口规模就会更加萎缩。

果真如此,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的竞争优势很可能会与贸易小国趋同。对中国来说,与丧失几笔生意相比,丧失了规模经济优势是现阶段最值得担忧的情况。丢失几笔生意,将来在国际市场需求状况好转的情况下还能够补回来。可是,一旦丢失了规模经济优势,即使将来国际市场需求形势出现转机,中国的出口贸易也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蹶不振。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迫之下,固然不应当轻易放弃出口,但必须方法得当。从根本上讲,维护中国出口贸易的规模经济优势应当成为当务之急。至于规模经济为何物,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委实没必要在概念上故弄玄虚。实际上,除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摊薄不变成本是规模经济之外,在采购原材料时取得批量折扣也应当是规模经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垄断租金同样还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呢?很简单,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能力做到最佳的经济规模。当然,大活人不能被困难吓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要寻求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没有办法,只不过要动一下脑筋,费一点事。

众所周知,一些地方的人之所以被公认为精明,其中一个具体体现就是做事情就很讲求规模经济。小时候我听说,某地两个男人都要到裁缝铺做裤子,往往约好一起买布料。这样,比每个人单独买布料做裤子能够节省不少布料。实际上,这种“套裁”的办法就是一种人造的规模经济。现在,人们的收入高了,生活条件也好了,自然没有人再去为省一点布料而“套裁”。不过,“套裁”的思路却一直延续至今。比如说,两个人采用平摊费用的办法一起打出租车的事情开始多了起来。看来,“套裁”是个好东西。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出口企业是不是也能够采用“套裁”和“拚车”的办法弥补出口萎缩对规模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显然,对出口企业来说,“出口转内销”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出口贸易一起“套裁”出规模经济。

平心而论,现阶段国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国内市场来维护出口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并不容易,因为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本来就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出口转内销”必然使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更加严峻。

值得欣慰的是,在前不久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将“扩内需”作为“保增长” 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不难看出,由于要“扩”国内需求增量,实施“出口转内销”的阻力也会相应减少。从这个意义上看,“扩内需”对于出口企业继续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至少在维护规模经济优势方面能够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中国的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或许暂时不能将规模做大,但只要现阶段的“扩内需”能够对保持规模经济发挥“套裁”作用,照样能够将出口贸易做强。正所谓:既然出口贸易“做大做强”难以办到,至少也要向“做小做强”的方向努力。

表面上看,“扩内需”就是要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似乎仅仅是面向的是国内市场举措。可是,“扩内需”对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也不能够被忽视。说白了,在出口规模萎缩的情况下,“出口转内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出口企业拚出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众多的出口企业来说,“扩内需”也是一种体现在规模经济方面的宽口径政策支持,有利于出口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下继续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