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需要解决问题能力


干部需要解决问题能力
     曹秀
    俗话说,小利不争,速效不求。然而,现阶段的人对这种观念已经是置之不理了,有些干部更是对此无动于衷。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等三个文件对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提出了要求。这三个《意见》将领导接访上升为“规定动作”,并提出“最低标准”,要求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及定期下访,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中央为什么在经济危机情况下提出强劲要求,目的就是让广大群众得到有力帮助,由此可见,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党政机关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央关心的大事。尤其是在建国60周年之际,广大群众对党的希望越来越大,如果干部不能解决群众问题,造成党的威信下降,肯定会影响党政机关的形象。眼下,中央下发三个文件,对干部提出要求,目的就在于此。
    说实话,现在的干部非常害怕群众上访,他们怕上访群众影响他们形象,可是不上访又不能解决问题,于是造成官民矛盾。其实回顾一下,群众为什么上访,目的就是因为个人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希望领导干部给予解决。可是领导干部根本不顾群众提出的要求,不仅不解决,还把群众控制起来,这样的干部怎能适应社会变革,或者说,根本不适应当共产党的干部。
    中央下发三个文件,说明中央的决心,与此同时,也给予群众一个机会。任何人都有机会向组织申诉,说明自己的实际情况,获取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党政机关干部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幸而有中央文件跟着,群众利益可以获得回报,虽然给群众一个机会,但同时也给干部一个机会,以前对群众不好的干部可以适当调整,迅速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然而,如何增强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靠干部本身,也要靠干部对党和人民崇高责任感。在这方面,国家领导人做得比较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2月就学习潘作良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全国信访干部学习潘作良同志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精神和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把信访部门建设成为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部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8日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们提倡干部要到群众中去,不是走样子的,而是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关心群众的疾苦。我们还要建立各种渠道,比如信访,对于群众大量的来信,我可以告诉大家,我几乎每天都在看,很多都在批。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需要从上到下建立一套完整的联系群众的制度,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叫做真正发扬民主,让人民当家作主,才不会陷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
  2009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会见潘作良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积极应对国际国内重大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信访工作意义重大。要以潘作良同志的精神为动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安心基层、扎根基层,勇于面对矛盾,着力预防化解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着力“事要解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实际上,中央领导每天都在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关心群众提出的问题。大首长如此,小领导为何不能呢?关心老百姓,为群众解决问题,并不是看不起群众,恰恰相反,越是为群众着想,越是受群众拥戴,建国60周年的经验说明的就是这样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