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图下载全书
第一节 大道逻辑系统图
第二节 大道基本原理
1、什么是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说,大道,就是供万事万物变化的平台。它是万事万物发生、变化、发展消亡所必然经历的过程,或者说,是万事万物变化所必然要遵循的法则。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则呢?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也就是说,事物的变化,都是很自然地要要经历无到有这样一个过程,或遵循从无到有这样一个法则。
2、无和有
事物发生变化之前的客观状态,就称之为无。事物变化之后的状态,就称之为有。无和有,说的都是客观存在。通常说的是同一种客观存在状态,而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称呼,却用了两个不同的名字。所以,老子说,无和有,是同出而异名。我这么抽象地来谈这个问题,不太容易理解。让我们先看一段小故事:
秋日的一个上午,我正埋头在办公室写总结。门被推开了,那是一个背着个大背包的年轻人。
他把背包往桌上一放,自顾自地从背包里掏出一条围巾。我对推销员总是很反感的,他们总会让你极不情愿地花掉宝贵的时间。我粗暴地挥着手说:“我没空,我不需要你的东西。”对于推销员我早有应对之策,这招先下手为强往往会令那些推销员知难而退。
可这次的推销员却不同,他没有走。“对不起,我只是想让你为我们的产品出点儿主意,你们文化人的眼光肯定比我好得多。”他执著地把那条围巾捧到我面前,“你妻子喜欢什么样的花色?”他声音轻轻的,带着一丝渴望。
他的话突然让我感到颇为舒服,便认真地看起他手中的围巾来。其实,他的围巾质量不错,是用上等的毛线织成的,做工也比较精致,只可惜这条围巾是纯白色的,没有任何图案,显得比较单调。考虑了一会儿,我告诉他,要是我妻子肯定会喜欢鹅黄色,她的皮肤比较白皙,最好上面再绣一朵月季花,因为那是她的最爱。那个推销员只是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着我的话,然后收起围巾,一个劲儿地感谢着我,便背起背包走了出去。
几天后,我差不多已经忘了这件事,那个推销员却又来到我的办公室。他从背包里取出一条围巾,鹅黄色,上面绣了一朵红红的月季花。的确,这条围巾比上次那条纯白色的好看多了。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下来。就在我买好围巾后去别的办公室串门时,却发现单位里的好多同事都买了那个小伙子的围巾,只是花色不同而已。
他把背包往桌上一放,自顾自地从背包里掏出一条围巾。我对推销员总是很反感的,他们总会让你极不情愿地花掉宝贵的时间。我粗暴地挥着手说:“我没空,我不需要你的东西。”对于推销员我早有应对之策,这招先下手为强往往会令那些推销员知难而退。
可这次的推销员却不同,他没有走。“对不起,我只是想让你为我们的产品出点儿主意,你们文化人的眼光肯定比我好得多。”他执著地把那条围巾捧到我面前,“你妻子喜欢什么样的花色?”他声音轻轻的,带着一丝渴望。
他的话突然让我感到颇为舒服,便认真地看起他手中的围巾来。其实,他的围巾质量不错,是用上等的毛线织成的,做工也比较精致,只可惜这条围巾是纯白色的,没有任何图案,显得比较单调。考虑了一会儿,我告诉他,要是我妻子肯定会喜欢鹅黄色,她的皮肤比较白皙,最好上面再绣一朵月季花,因为那是她的最爱。那个推销员只是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着我的话,然后收起围巾,一个劲儿地感谢着我,便背起背包走了出去。
几天后,我差不多已经忘了这件事,那个推销员却又来到我的办公室。他从背包里取出一条围巾,鹅黄色,上面绣了一朵红红的月季花。的确,这条围巾比上次那条纯白色的好看多了。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下来。就在我买好围巾后去别的办公室串门时,却发现单位里的好多同事都买了那个小伙子的围巾,只是花色不同而已。
作者在这里描述了一个从无变化为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时候的状态,也就是无的状态。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他对推销员总是很反感。经历了一个无和有的过程之后,这种状态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他对某一个推销员已经不再烦感了,非但如此,他还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她所推销的围巾。
一种客观存在状态,既可以是叫做无,也可以叫做有。就拿这个故事变化之前的状态来说吧,相对于后来他的不再总是很烦感推销员这样一种结果。他的总是很烦感推销员这种客观存在状态,就叫无。而相对于对推销员产生烦感之前的过程和状态来说,他这种总是很烦感的状态,就叫有。所以,同一个状态,叫两个名字。是因为同一种客观存在状态相对应的角度不同。相对于过去来说,它是有。相对于未来来说,它就是无。
简单地来说,无是未来变化的条件,有是历史变化的结果。
3、一二三
由上可知,道经过一个无和有的运动变化过程,就会创造出一种客观存在状态。我们说,这是道生一。如上面故事中,对推销员产生了反感,就是道生出来的一。
一这种客观存在状态继续发展,再一次经过一个无和有的运动变化过程,就会创造出另一种客观存在状态。我们说,这是一生二。如上面故事中,对推销员不那么反感了。
二这种客观存在状态继续发展,又创造出一种客观存在状态,我们说,这是二生三。
大道从无到有,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地由将一种客观存在状态,变化为另一种客观存在状态。万事万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三生万物。如上面故事中,掏钱买了推销员的商品,而且,许多单位同事也买了推销员的产品。接下来,当然会由于这一变化的发生,带来更多的发生。比如作者和单位同事以及其他们夫妻关系的变化,推销员信心上的变化,同事关系的变化等等。
再来看一个寓言:
一个农夫栽了两棵苹果树,到了收获的季节,两棵苹果树都硕果累累。在农夫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两棵苹果树被弄得枝折叶落,伤痕累累。
第二年,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发现,只有一棵苹果树上果实累累,而另一棵上一个果实也没有。
沉浸在收获喜悦中的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虽然这回很小心地采摘苹果,可也弄得这棵结果的树折了不少枝叶,而另一棵没结果的则丝毫无损。
不结果的苹果树得意地说:“多亏了我明智的选择,才保全自己毫发无损。”
结果的苹果树说:“多亏了农夫的精心照料,我才能长大成材,能给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带来快乐,即使受点损失,我也很高兴。”
不结果的苹果树叹道:“真愚蠢,连爱护自己都学不会!”
第三年,到了收获的季节,相同的事情又发生了一遍。
这年冬天,农夫想,反正这棵苹果树不会结果,砍了做柴禾烧算了。
于是,农夫砍倒了那棵不结果的苹果树。
一个农夫栽了两棵苹果树,这是道生一。
两棵苹果树都硕果累累,这是一生二。
两棵苹果树被弄得枝折叶落,伤痕累累。这是二生三。
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一棵地继续长果子,一棵树拒绝长果子,最后被砍了做柴烧,等等与之相关的事物不断发生。这就是三生万物。
严格地说,一是道生的,二也是道生的,三也是道生的,万物都是道生的。而一只是道生二所需要的必然或必要条件,二则是道生三的必然或必要条件,三则是道生万物的必然或必要条件。
4、阴阳和
事物都是变化的。而事物的变化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阴、阳、和。
所谓阳,是指客观存在状态的实体。所谓阴,是指客观存在状态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必然性趋势。而和,则是指阴阳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还是拿上面的故事为例。
这个故事中的阳,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作者本人
作者对推销员所抱持的观念
作者的妻子及其着装的爱好。
围巾推销员
围巾推销员的业务拓展方式
这个故事中的阴:
不是所有的推销员都让人反感。如果作者遇到一个善于沟通的推销员,作者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围巾符合作者妻子的心意,作者是有可能会买的。
这个故事中的和:
围巾推销员的推销方式改变了作者对推销员的态度。她所推销的围巾符合作者的心意。也就是说,可能性与现实性达到了统一,实现了作者改变对推销员态度的必然性。
第三节 玄德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玄德
上节我们讲的是大道的理论系统。这一节我们讲玄德。
大道,讲的是天之道,或者说是自然之道。
玄德或简称德,是圣智者之道,老子称圣人之道。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人类通向智慧之道。是讲人类获取智慧所必须要遵循的法则。这个法则,概括起来,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说白了,就是观察天道是怎么运行的,顺应天道的规律而采取行动。所以,玄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观和行。
2、观就是观天之道
所谓观天之道,就是对客观存在状态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思考、领悟并做出判断。
A、观无观有
对于同个客观存在状态,从无的意义上去进行观察,可以知道客观世界的未来将会怎样变化。从有的意义上去进行观察,可以知道客观世界的历史渊源。
让我们回到第一节中所讲的故事。
从无的意义上来观察分析作者对推销员的反感情绪,围巾推销员的推销方式。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的态度是将会发生改变。从有的意义上来观察分析作者对推销员的反感情绪,可以知道,作者以前遇到过很多推销员使用让人反感的方式对作者进行了推销,才致使作者对推销员产生了这样的反感情绪。
再来看一个这次在金融危机中故事:
金融巨头们纷纷倒下,无疑让2008年秋天的华尔街提前进入了严冬。然而,摩根大通公司却是个例外。在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的率领下,摩根大通不仅经受住了次贷危机的考验,更成为这场金融风暴中的一个赢家。
坐在纽约公园大道8号楼办公室里,杰米·戴蒙为自己在两年前做的决定感到骄傲。因为眼下这一切绝非运气使然,它归功于一个正确的判断。他被誉为“当代最睿智的银行家”,热衷的智力游戏是阅读财务报表,在数据中寻找隐藏的秘密。2006年秋,次级抵押债券市场正呈现一片繁荣之势,花旗银行和美林公司仍在狂热地开展次级贷款业务,但戴蒙已敏锐地洞察其危险的迹象。当年10月,在对其零售银行的一次常规月度业务总结中,戴蒙发现次级贷款的逾期付款现象正愈演愈烈。
戴蒙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立刻拿起电话。另一端是摩根大通证券产品主管威廉·金,当时他正在非洲的卢旺达度假。电话中戴蒙急促的声音令金久久难忘:“我要提醒你留心次级贷款业务,我们要把这些产品都卖掉。我见过这样的事情,它会有大麻烦。”
在摩根大通的发展历程中,戴蒙给威廉·金打的这通电话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标志着摩根大通一个显著的战略转移,它从此开始大幅度削减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
在华尔街的众多银行家中,戴蒙无疑是最受瞩目、最受人追捧,又最令人惧怕的一个。当年他曾追随华尔街传奇人物桑迪·威尔一手建立了花旗金融帝国,后来又戏剧性地和威尔反目,并于1998年离开了花旗。但银行业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沉寂一年多之后,他决定东山再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戴蒙就成功地改造了病入膏肓的美一银行,之后他又促成了美一银行与摩根大通的合并。2006年1月1日,戴蒙正式出任摩根大通CEO。
“在每个行业,总会有某些大公司获得成功,而别的公司则不会。”戴蒙说他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的成功,并非因为自己决策的英明,关键在于他拥有一支能战斗的“特种部队”———风险管理团队。
正是这支“特种部队”,和戴蒙一起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发现了问题,然后迅速控制了风险。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通过痛苦的抉择,放弃了一部分市场。那时,从表面上看,摩根大通似乎暂时输给了对手,但戴蒙告诫下属“绝不跟风,笑在最后才是考验一个团队过硬与否的标准”。戴蒙一直认为,带出一支好团队是成功的保障。事实证明,戴蒙带出的是“华尔街最好的一支团队”。
摩根大通执行委员会共有15名成员,他们有的是戴蒙长期的忠实追随者,有的是摩根大通的功勋员工,还有的是戴蒙从外面“挖”来的高手。入围者是否名校出身,是否拥有一份光鲜的履历,这些都不是戴蒙关心的。要想成为戴蒙团队的一员,必须经受得住他反复、严峻的“考验”———你是否能坚定地维护自己正确的立场。
摩根大通48楼的会议室,被戴蒙称为最重要的“决策地”。他的“15人团队”定期召开会议,通常一开就是一整天,会议气氛就像“罗马论坛”,激烈的争辩常常延续到深夜。
大量详尽的报告是每次讨论的内容,也是戴蒙在决策过程中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仅在今年前6个月,摩根大通信用卡部门提交的“行政管理报告”就厚达1000页。
就是在这样的讨论中,这支团队发现了次级贷款业务中那些有问题的数据。数据显示这些业务存有极大风险,不管它看似多么有利可图,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避开这种对手们追捧的产品。事后,戴蒙说:“在这次危机中,每个竞争对手都争着去抢购那些产品,而我们则仅仅充当了旁观者。”
坐在纽约公园大道8号楼办公室里,杰米·戴蒙为自己在两年前做的决定感到骄傲。因为眼下这一切绝非运气使然,它归功于一个正确的判断。他被誉为“当代最睿智的银行家”,热衷的智力游戏是阅读财务报表,在数据中寻找隐藏的秘密。2006年秋,次级抵押债券市场正呈现一片繁荣之势,花旗银行和美林公司仍在狂热地开展次级贷款业务,但戴蒙已敏锐地洞察其危险的迹象。当年10月,在对其零售银行的一次常规月度业务总结中,戴蒙发现次级贷款的逾期付款现象正愈演愈烈。
戴蒙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立刻拿起电话。另一端是摩根大通证券产品主管威廉·金,当时他正在非洲的卢旺达度假。电话中戴蒙急促的声音令金久久难忘:“我要提醒你留心次级贷款业务,我们要把这些产品都卖掉。我见过这样的事情,它会有大麻烦。”
在摩根大通的发展历程中,戴蒙给威廉·金打的这通电话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标志着摩根大通一个显著的战略转移,它从此开始大幅度削减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
在华尔街的众多银行家中,戴蒙无疑是最受瞩目、最受人追捧,又最令人惧怕的一个。当年他曾追随华尔街传奇人物桑迪·威尔一手建立了花旗金融帝国,后来又戏剧性地和威尔反目,并于1998年离开了花旗。但银行业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沉寂一年多之后,他决定东山再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戴蒙就成功地改造了病入膏肓的美一银行,之后他又促成了美一银行与摩根大通的合并。2006年1月1日,戴蒙正式出任摩根大通CEO。
“在每个行业,总会有某些大公司获得成功,而别的公司则不会。”戴蒙说他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的成功,并非因为自己决策的英明,关键在于他拥有一支能战斗的“特种部队”———风险管理团队。
正是这支“特种部队”,和戴蒙一起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发现了问题,然后迅速控制了风险。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通过痛苦的抉择,放弃了一部分市场。那时,从表面上看,摩根大通似乎暂时输给了对手,但戴蒙告诫下属“绝不跟风,笑在最后才是考验一个团队过硬与否的标准”。戴蒙一直认为,带出一支好团队是成功的保障。事实证明,戴蒙带出的是“华尔街最好的一支团队”。
摩根大通执行委员会共有15名成员,他们有的是戴蒙长期的忠实追随者,有的是摩根大通的功勋员工,还有的是戴蒙从外面“挖”来的高手。入围者是否名校出身,是否拥有一份光鲜的履历,这些都不是戴蒙关心的。要想成为戴蒙团队的一员,必须经受得住他反复、严峻的“考验”———你是否能坚定地维护自己正确的立场。
摩根大通48楼的会议室,被戴蒙称为最重要的“决策地”。他的“15人团队”定期召开会议,通常一开就是一整天,会议气氛就像“罗马论坛”,激烈的争辩常常延续到深夜。
大量详尽的报告是每次讨论的内容,也是戴蒙在决策过程中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仅在今年前6个月,摩根大通信用卡部门提交的“行政管理报告”就厚达1000页。
就是在这样的讨论中,这支团队发现了次级贷款业务中那些有问题的数据。数据显示这些业务存有极大风险,不管它看似多么有利可图,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避开这种对手们追捧的产品。事后,戴蒙说:“在这次危机中,每个竞争对手都争着去抢购那些产品,而我们则仅仅充当了旁观者。”
摩根大通公司,正是通过他的15人团队认真地“观无”,敏锐地从现实数据中预测到了未来的变化,并及时地采取行动,使摩根大通不仅经受住了次贷危机的考验,更成为这场金融风暴中的一个赢家。
B、观阴观阳
对客观存在状态的观察分析,其对像主要是指客观世界的阴阳。这在上一节我们已经讲到过。
观阳,就是尽可能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客观世界的存在状态。
观阴,就是尽可能全面,客观,科学地对客观世界变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做出最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观阴观阳,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的过程,就是观阳的过程,研究分析的过程,就是观阴的过程。
观阴观阳,可以说是圣智之道的核心。更核心的是,在观阴观阳的时候,务必要牢记这样一条真理:对于任何一种客观现实即阳,关于它的历史渊源和它的未来变化可能性,都可以有无数种合理的解释。而每一种解释,又可以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带来无数种选择。
C、虚静
观无观有,观阴观阳,都是讲观天之道的具体内容或对像。而虚静,则是指圣智之人观天之道的标准。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才能够智慧地生活。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愚蠢地生活。
观天之道能不能做到准确,客观,真实,全面,科学,是决定我们智慧还是愚蠢的分界。成功完成观天之道的最大障碍,是人的主观意识容易受其欲望和知识的干扰。我们知道,一般人都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而这个有色眼镜就是我们人的欲望和知识。因此,我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欲望和旧有的知识所迷惑,以欲望和旧有的知识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判断,从而造成我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是虚假的、片面的、不真实的、死板的、教条的。这样观出来的结果,就是浮燥。
与浮燥相反的是虚静,指对客观世界有一个全面,真实,客观,准确,科学的认识和判断。
以第一节的故事为例。作者之所以对推销员总是很反感,其根本原因,就是犯了浮燥的毛病。仅仅根据他过去所遇到的推销员的表现,就做出判断说:“推销员都很让人反感的。”这种判断显然是浮燥的,因为它片面,不科学,不真实。
全面,科学的判断,应该是说,“有一些推销员是让人反感的,并不一定所有的推销员都会让人反感。同一个人,会对某一类推销员反感,而对另一类推销员不反感。同一个推销员,有的人会反感他,有的人并不会反感他。”这样的结论,就可以说是虚静的,因为它是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科学的,准确的。卖围巾的推销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D、无知无欲
无知无欲,是使观天之道达到虚静结果的方法。上面我说过,达到虚静状态的根本障碍,主要是人的知和欲这两样儿东西。因此,要想全面,客观,真实,科学地了解客观世界,就必须要摒弃知和欲的干扰。
有很多人理解,无知,就是不要有知识。无欲,就是不要有欲望。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除了白痴和死人,任何人也做不到。神仙也做不到。老子本人也做不到。
对于正常的人来说,知和欲,都是自然而来的东西。一个人没有了欲望,就没有必要再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只要会思考,即使不读书,也会在生活中无意识地总结出各种经验、教训,自然而然地积累起很多生活的知识。
所以,无知,不是不要知。无欲,也不是不要欲。它们的意义是说,人要正确地使用知和欲,不要让知和欲在观天之道的过程中蒙住自己的智慧眼,进而起到负面的干扰作用。
比如说,你遇到了几个令人反感的推销员,你就得到这样一种知,即推销员都是令人反感的。当你再遇到一个推销员的时候,你会固执地抵制这个推销员。这就叫“有知”了。有知的结果,就是让你对现实做出一种错误的判断:这个推销员也一定是让人烦感的。事实上,这个推销员并不会让你反感,反而会给带来一种你所需要的服务。如果你坚持过去的结论,你可能会失去一次享受这种服务的机会。
无知,无欲,就是说,我们要时刻警示自己,我们过去装在头脑中的知识,并不一定符合于今天的现实,甚至也不一定符合过去的事实。我们所欲望的东西,并不一定符合于今天的现实。不要因为过去的知识和头脑中的欲,而轻视对真实现实的观察。更不要用过去的知和头脑中的欲,来代替对客观现实的观察。
无私无情。私和情,是属于人之欲的内容。经验教训,各种知识,各种观念,都属于知的内容。
第四节 无为
1、无为
无为,是执天之行的结果。它在本质上的意义,是说要用最科学的方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很多人把无为和大有作为对立起来,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消极避世。这样就把无为的意思完全给搞颠倒了。事实上,无为的意义,恰恰是要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大有作为。
无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说,你所做出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必须要科学,要符合实际,在通往你的理想目标上,具有客观上的必然性。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不做则矣,要做,就一定要取得成功。
2、实现无为的方法
从虚静的角度来说,人对于一种现实,可以有无数种合理的解释。从无为的角度来说,人对于改变现实,可以有无数种方法可以选择。所谓无为,就是要使这种选择达到最好的结果。
要想达到无为的结果,大前提是虚静。也就是说,你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分析、判断是真实的,科学的,全面的。然后,就是你做出选择的时候,必须要采用的方法或遵循的原则,包括:柔弱的原则,不争的原则,无事的原则,无执的原则。
A、 柔弱
是说,要顺其自然,尽力去使事物的变化天然而成。尽可能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成功。例如不战而胜,不辩而明。好像第一节的故事中,推销员所使用的方法。最后的结果,不是靠死磨烂缠,生硬地把围巾卖给作者,而是使作者甘心情愿地把钱掏出来,把围巾买走,轻松而又愉快地达到了她的销售目的。
再来看一段关于曹操的故事:
曹操一战定辽西,俘虏胡虏汉军竟达二十余万口。
谋士们现在都不缺奇谋了,纷纷建议趁胜下辽东,除恶务尽,宜将剩勇追穷寇么!曹操摇头微笑颁令:班师回邺城!
众人不解,曹操自信断言:“我会使公孙康送来袁尚、袁熙的人头,不用劳师动兵。”
就在诸将及谋士们的疑虑中,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大军开始自柳城还邺城,谁知那袁尚、袁熙弟兄俩的人头走得比曹操之凯旋大军还快,已经被公孙康的使者带着等候在邺城了,出乎意外的是还“买二送一”,竟还配送了一个辽东单于速仆丸的脑袋。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十一月军回至易水之时,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便来致贺,并示归顺。
众人这时才算真的服气了!
诸将当然要弄明白:“曹公能预料到公孙康斩送袁尚、袁熙之首,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现在的心情比撕着狗肉灌烧酒还痛快:“公孙康素来畏惧袁尚等人,我军若大军压境,他们双方必然合作并力对付我军,但形势若缓则必然相互谋图,这是必然的规律!”
在客观上,杀掉袁尚、袁熙,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趁胜追击是一种方法,等着公康把人头送过来,也是一种方法。然而前者却要劳师动兵,而后者却不用吹灰之力。曹操把柔弱的原则可算是运用到了极致。
B、 不争
是说尽力去采用无冲突的方式解决问题,把对抗性矛盾,化解为非对抗性矛盾。而避免把非对抗性矛盾激化为对抗性的矛盾。在上面的故事当中,作者写道:
我粗暴地挥着手说:“我没空,我不需要你的东西。”
作者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开门见山地就把两个人的关系推到对抗的状态。
他没有走。“对不起,我只是想让你为我们的产品出点儿主意,你们文化人的眼光肯定比我好得多。”他执著地把那条围巾捧到我面前,“你妻子喜欢什么样的花色?”他声音轻轻的,带着一丝渴望。他的话突然让我感到颇为舒服,便认真地看起他手中的围巾来。
推销员巧妙地把它化解为非对抗性矛盾。以请教的口吻,人性化的关怀,迅速地消除了作者的反感情绪。
再看看这段故事:
康熙皇帝的四子胤桢苦恼于国家当时的困境以及自己处在皇太子和八阿哥的政治漩涡之中,其谋士邬先生告诉他: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胤桢顿悟。
在当时的困局中,皇太子本来是钦定的皇位继承人,但由于其自身不努力,还作出一些违禁之事,于是屡屡被废。八阿哥广结党羽、收买人心,而且不断给皇太子落井下石,使自己越来越羽翼丰满,成为有实力问鼎皇位继承人宝座的人。这两方都是能人。于是,邬先生告诉胤桢,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对皇上和黎民负责就足够了。
于是,从谏如流的四子胤桢,这个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本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人,却爆了一个大大的冷门,最后被康熙皇帝定为未来的国君。他这就是采用了不争的方法,而达到了要争的目的。
这其间的奥妙,其实就是邬先生所说的:“争与不争”的辩证法。
不争,不是教你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而是要从现实出发,通过不争而取胜,所以,不争之争,事实上正是圣智之人所使用的一种高明的制胜策略。
罗马城建立之时,南部和北部有许多意大利部落,特别是附近的伊特鲁里亚人,更是所向无敌,所以志存高远的罗马人向他们低下头颅,甚至当伊特鲁里亚人派贵族来当罗马人的王时,罗马人也忍气吞声。罗马人在积蓄力量,所以他们为外来者大开城门,罗马人不但接受了外来者带来的技术和知识,甚至把希腊人的神也请了来,只是把他们改了名字罢了。但是一直不争的罗马人最终成为亚平宁半岛的主人,这是一种“不争之争”的洋例子。
C、 无事
是说尽可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能一步做完的事情,就不分两步做。能一个人做完的事情,就不要多个人做。俗说说,不要没事儿找事儿。做有效率的事儿,不要做没有效率事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做这样的蠢事,把种子煮熟,然后再去播种。结果,多花了财力物力人力,种子也不能发芽了。
再看一个故事:
一家电脑公司赶出一批货,交给一个新开发的客户,却迟迟等不到客户将货款汇来。无奈之下,老板只好亲自到客户那里拜访。老板与对方交涉很长时间后,终于拿到了现金支票。
老板来到银行取钱时,柜台小姐告诉他,这个账户内的存款不足,他的支票根本无法兑现。老板明白,是那个客户在故意为难他。原本想立刻返回去大闹一场,冷静下来之后,老板问银行的工作人员,这张支票之所以无法兑现,到底差了多少钱。工作人员查询的结果是,户头内有9.8万元,跟他的支票金额只差2000元。
正如老板所料,这个客户是存心和他过不去。老板灵机一动,从身上拿出2000元,存入客户的账号里,补足支票面额后,他顺利地拿到了货款。
当然,这位老板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找客户去讲理,去抱怨,但他知道,如果这么做,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也会因此永远失去这个客户,而且究竟什么时候把货款拿回来还不一定。这样的话,事情就会变得很复杂。所以,他把时间花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用来制造新的问题。
D、 无执
是说不要死板地固守成规,固守成规,固守已经脱离了实际的原则或信条,或者已经过时或被实践证明无效的计划,方针,方案,方法。客观上怎么做有效就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想怎么做就怎做。推销员如果固守着个人尊严的原则,就会斤斤计较作者对自己的无礼举动,或者与作者发生语言争执,或者愤怒地走开。其结果,尊严保住了。生意也失败了。
定做一个小口的坛子,猴子手大小即可。将核桃放入坛中让猴子去偷,猴子偷到核桃后是不会轻易放开的,抓住核桃的手就会变大,猴手卡在坛中逃不掉了。
猴子就是因为它执着于要拿到那个核桃,结果核桃没有偷走,自己反而被人给抓走了。
第五节 慈爱
无论是虚静也好,还是无为也好,要想做得好,都必须要有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就是慈爱。
所谓慈爱,是指珍惜一切现实,热爱一切现实,享受一切现实。既然是一切,就包括好的现实,也包括坏的现实。包括光明的现实,也包括黑暗的现实。包括理想的现实,也包括不理想的现实。包括好人,也包括坏人。包括有用的东西,也包括无用的东西。包括幸运的境遇,也包括不幸的遭遇。对人生充满热情、对人生的奋斗与成功充满着激情。
没有慈爱,你就无法做到虚静,你也无法做到无为。
一个充满仇恨的人,或者是一个对生活的某些事物,某些人物有特别偏爱的人,对某些事物,某些人物有着特别憎恶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偏激。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的判断必然会片面,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必然会走极端。最终受害的,也必然是他们自己。自己搬走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会抱怨别人不仁道。
第六节 无极
无极是指大道的作用无所不在。而识道,悟道,得道,执道的圣智之举,也必将会令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使你对人生的享受达到极致。
点击此图下载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