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泡沫能够坚强的起来吗?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幅为6.1%,如果我们,将其与国际整体来做个横向比较的话,中国的经济增长亦可算一枝独秀。但如果按照历史数据做个纵向比较的话,我们可以说,该数据事实上并无亮色,因为中国在最近10年来长期就保持着一枝独秀的格局,如果再进一步将数据予以比较我们甚至会发现,无论从同比增速来看,还是环比数据来看,它都是最坏的,从同比角度出发,今天公布的数据是1992年公布GDP季度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如果按照环比来看,今天公布的数据较去年四季度的6.8%也放慢了近一个百分点。

  而我们近期在对国家统计局数据做分析时,我们更发现近期季度GDP增长的高峰出现在2007年二季度,增速为14%,之后一直持续下滑,到今年一季度增幅已经跌去一半以上。这一周期性变化事实上与世界金融危机的周期基本重合,这也就更说明了我国经济是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其对外有高度的依赖性。如果中国经济可以率先于其他国家复苏,必须要有独立于其他经济体的推动力量。

   中国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虽然她还对欧美国家尽快复苏抱有莫大期望。但独立于其他经济体,来实现自己内生增长,所实现的途径却并不多,一则固定资产投资、一则扩大消费。但数据已经告诉我们了,消费增长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的18%左右,已经放慢到今年2月的13.2%,到3月虽反弹到15.9%。考虑到现有刺激经济政策仍然以鼓励投资为主,再加上失业率上升和收入预期下降,消费增长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而相反的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如果扣除物价因素,今年3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经达到了36.3%,增速之快为近期所罕见。

  投资增长以政府或政府相关的投资增长为主。这方面的统计数据相当有限,但一个可能的判断是,中国与政府相关的部门正经历着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快速扩张。目前推动经济回暖最重要的力量是非常宽松的货币和信贷环境。

   在整个世界都在通过制造新的泡沫,来缓解旧泡沫破灭的痛苦的大环境下.中国实现货币通胀的态度仿佛异常的坚决,中国政府去年制订广义货币M2今年增长17%的目标,显然该计划已被市场修正了.今年头三个月M2增幅都超过这个数,而3月份M2更创出25.5%的增长记录.该速度不仅刷新了中国近年来的新高,同样试图走再通胀道路的美国M2供应量增速只有10.1%,欧元区为7.2%,在这方面中国是仅次于以色列的32.4%,在国际上排名第二。按照头三个月的放贷速度,今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可能创出历史记录.高货币投入能够带来高投资,但如果不能转化为真实的市场需求,经济的车轮也就转不起来。股市失去了企业盈利的这个基本面的支撑,那么其未来的走势也是值得担忧的.

   回顾历史,中国M2的前一个新高出现在1996年,全年M2增幅为25.3%。但我们同时发现的一个事实却是1996年M2大幅扩张之后,当年零售消费增幅的确被拉到11.1%,但之后连续三年仅为6.8%.经济增长也是被拉起来后又栽下去,1997年实际GDP增长一度拉高到9.3%,但之后的98、99两年均低于8%.M2扩张速度也未能持续,1996年创出25.3%后,1997年降到19.6%,之后的98、99、00三年都低于15%.

  另,现在市场资金确乎还是很充裕的,贷款的利润尤那么丰厚,银行自然有贷款的冲动.贷款规模急速增长,坏账风险必然会上升.不过中国政府并不太担心坏账问题,因为只要央行不从市场里抽流动性,那么可能资不抵债的公司也不会马上破产,银行的坏账就不会明显上升.而等到外部环境转好,原来的劣质资产甚至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优质资产,这一点银行和政府之间早就心照不宣了.所以现在中国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撑住泡沫,不让击鼓传花的鼓点停下来.上周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称:"下一步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温家宝总理在泰国说,"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大困难...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这都给银行吃了定心丸,告诉它们政府不会轻易收紧银根,可以放心发贷款.显然我们的政府是想通过国家意志来制造出"坚硬"的泡沫。

   但这种政策具不具可持续性是很值得怀疑的,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历史,1991年后日本经济的衰落,有论者认为,其金融体系的破坏性是“居功不小”的,金融机构在大量不良债权和资产贬值的影响下,出现了惜贷行为,金融功能严重弱化。90年代,日本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一直在5%左右,有的年度超过10%,而银行贷款增长率很低,仅为1%左右,1998、1999年甚至皆为负数。

  金融体系的创伤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而且弱化了金融机构的功能。在资本泡沫膨胀时期,金融机构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泡沫活动之中。而日本金融潜在危机的特征,就是以金融机构资产,出现了以严重泡沫化了的证券和土地为主体。资本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严重贬值,而且由于贷款或融资对象的资产贬值,导致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不能还贷,致使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大幅度增加。金融资产贬值,不良债权增加,对日本经济的打击是破坏性的。而最终的局面,便是从现实与精神上,都加剧了社会与消费者的需求大大减弱。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不足,出现了谨慎消费与谨慎投资,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综此我们可见,这种以用旧泡沫来代替新泡沫的做法是危险的,毕竟所有的投资归根还是需要通过消费来最终实现的。我们不谈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些问题,单一点,投资并不可能长期下去。而这种投入的来源,财政投入其源头到底还在企业盈利,中国政府本来计划2009年财政收入上升8%,但在大量减税以及企业盈利大幅下滑等因素下,头三个月财政收入反而下滑8%.投资增长总是有限度的,第一轮投资拉动结束后,如果消费跟不上,政府财政刺激的空间也只会就越来越小.

  有人期望非政府部门的投资,并认为只有这样中国经济复苏才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支撑。但我并不能够苟同这样的看法,如果前期的政府的投入,不能够成功地转换,最终以消费来实现,那么当然的结果是非政府部门的投资信心会受进一步的打击。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来拉动我们的消费,这才是根本。毕竟只有消费的成功实现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赢利,也只有我们的企业赢利才能够保证我们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为我们的财政投入提供充足的弹药。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国民的可支配性收入的增长明显地与GDP的增速悖离,这才是关键。如果想中国独立于其他经济体,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