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深度成就艺术的高度——访青年画家史光起


 

 /郑南宇
在此次东方绘画艺术展中,中国画家史光起先生非常引人注目,虽然此次史先生的画作在评比中获得的是二等奖,但是其作品主要以最见功力的人物题材为主,造型严谨扎实,构图精妙,实处入骨三分,虚处空灵悠远,充分展现了纯熟的绘画功力。在众多山水、花鸟题材画作中十分抢眼。更引人关注的是,年仅27岁的史光起先生是此次画展作品评选前三甲获奖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
绘画的技能并非一朝一夕间就可以掌握的,而中国画需要的不仅仅是苦练绘画的技巧,更多的是需要对艺术的感悟与理解。因此,艺术修养与人生阅历相对缺乏的青年画家很难有出色的表现,而史光起先生则是个例外,不仅人物造型严谨,用笔老到,其对中国画的“神”、“意”更有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与诠释。接到报社的此次采访任务后,让从事7年美术编辑工作与美术评论的我本能的先想到,一个青年人如何做到这些的,莫非是有枪手代笔或剽窃?。
从展出单位得到了史光起先生的联系方式,带着很多疑问与期待,我拨通了史先生的手机。得知他此次青岛之行日程安排的很满,除参加颁奖典礼及艺术品发展走向高峰论坛外,还应邀在当地某高校授课两天。我与史先生约定了次日下午230——330分在其授课学校门前的星巴克咖啡厅进行一个小时的访谈。
第二天我提前到达了约定地点,此时史先生还没有下课,出于礼貌,我走进学校,在艺术系所在的楼层走廊等待史先生,谁知230分学生下课后并没有见到史先生从教室出来,正在我四处张望的时候史先生竟然从楼上走下来。“史先生,您不是讲授艺术课啊?”我有些吃惊的问,史先生风趣的回答:“谁说我只会画画啊?我是在楼上营销管理系讲经营战略课。”
10分钟后,在星巴克开始了我认为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感兴趣的一次访谈。因为我大学的专业是历史,所以对历史相关的话题非常感兴趣,而史先生对于世界历史与各种文化了解掌握的全面程度和其独特的理解认识让我又是吃惊不小。我们从苏美尔雕刻艺术谈到西斯廷圣母画像,从中国绘画的起源——彩陶盆谈到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史先生并不因为从事中国画的创作,而排斥其它绘画形式与艺术门类,其对西方的油画、雕刻、近邻日本的浮世绘艺术等都有深入的研究。我采访过的很多艺术家都有一些推崇本专而排斥其它艺术形式的思想倾向,而史先生能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是非常难得的,其对东、西方艺术及文化的了解与融通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在我采访过的艺术家中也不多见。
由于我对世界历史非常感兴趣,不觉间和史先生从探讨世界各国的艺术延展到了世界的历史与文化:汉谟拉比法典、巴比伦空中花园:、玛雅文明、十字军东征……这些世界历史知识我们都清楚,但是史先生对其却有很特别且深刻的解读,给我的感悟颇多,同时又耳目一新。在约定的访谈时间快要过半的时候我才想起采访任务,急忙切入了主题。
记者:史先生,从您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您具有很扎实的造型能力,这样的造型能力在注重形体的油画、雕塑艺术家中很多见,而在注重神韵的中国画艺术家中并不多见,您是如何做到形神兼备的呢?
史光起:造型能力主要是在画插图画时打下的基础,曾经为各种出版物绘制了很多配文的插图,也画过一些连环画和卡通漫画,后来又为一些网络游戏进行人物形象设计,这个过程中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国画的造型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中国画不同于油画等艺术形式,除扎实的绘画基础外,更多的是需要深厚的艺术修养与领悟,这些也许需要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冒昧的讲,我觉得您这么年轻,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积累吧?
史光起:嗯,的确,艺术修养即是一个研修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的过程,需要时间、阅历与钻研的积淀,我的这个过程经历了20年。5岁时受父亲(中国画家史殿生)的影响,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开始四处涂鸦,父亲从6岁时开始训练我临习书法碑帖,8岁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并且逐步接触国画名家名作,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记者:原来您的从艺时间这么长,但是据我知道,很多人即使是从小学画也不见得会取得太大的成绩,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史光起:勤奋是每一个想取得一些成绩的人必须要付出的东西,这点就不用多说了,另外就是与绘画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很重要,尤其是国画,画国画入门时修炼的是“术”,继而是“法”,若要走向更高的层次,则需要“道”的感悟,感悟的多寡与深刻程度是由知识的广度与思考的深度决定的,我除学习国画外,还研究油画、雕刻、插图画,甚至漫画,这让我对艺术的思考范围更广泛,思路更开阔。同时我还在进行禅修与哲学、儒道的思想研究,这些对于学习中国画有非常大的帮助。
记者:我在采访艺术家的时候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如何评价?
史光起:绘画领域吗?算是入门的小学生吧,有道是艺无止境,那些父辈的艺术家们还都在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我不过是刚刚起步,有很多的东西要我去学习研究,也有很多的积累与感悟要靠人生的阅历与岁月的打磨来完成,我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记者:我在您的参展资料上看到您的自我介绍很简单,除美术家协会成员外您没有写别的资料,为什么写的这么简单呢?一些荣誉与成绩为什么不写上去呢?
史光起:成绩与荣誉这个东西看你怎么去理解了,我画画完全是出于爱好,作为一种修心与娱乐的方式,此次参展也是为了能和很多前辈高手们交流,同时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我认为,没有功利目的的艺术才是纯粹的,现在一些商品画味道很浓的作品让我们看不清画作背后流淌的作者的思想,我觉得没有了灵魂的艺术品就不能叫艺术品了,只能叫做工艺品。
记者:今天您是在给营销管理系的学生上课吧?难道您对管理学也有研究吗?
史光起:呵呵,绘画是我的爱好,营销管理相关的是我的工作,当然,我也同样喜欢我的工作。
轻松愉快又有些不同以往的访谈结束了,在回单位的路上我整理着采访笔记,但是头脑中实在无法把这样一个思想成熟,见解独到,有那样高超艺术与文化修养的人和27岁的年龄联系起来,这样的感觉直到完成这篇采访稿时也无法消退,而这一切又是我刚刚亲历过的。
此次访谈让我对史光起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了解更多有关他的信息,于是,回到单位后在网上搜索史先生的相关信息,一搜之下再次让我大吃一惊,输入“史光起”三个字的搜索结果铺天盖地,有几万条之多,除一些他的画作介绍与展示外,更多的信息是有关他与营销管理方面的,看得出,其在营销管理领域的成绩决不逊于绘画领域的成就。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刚刚采访的不仅是一位中国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营销管理专家。史老师是如何把纯粹的艺术与纯粹的商业在思想中相容的呢?又是一个疑问。
在网络上还搜索到了一些史先生制作的平面设计作品、插图画、漫画作品和很多小说、散文。看到这里不仅让我感慨,原来短短的27年可以承载如此多的历练与智慧。